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华岩

阳华岩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回山下。唐元结作《阳华岩铭并序》,并于永泰二年(766)由江华县令瞿令问以三种字体刻于岩上。其序曰:“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命之。”铭云:“九疑万峰,不如阳华。”自唐以来,游人题咏甚多,摩崖石刻至今完好。


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城东南5千米回山下。清道光《永州府志》载:“江华复岭重冈,地远而险,其山之秀异者,自古称阳华岩。”唐元结守道州时,作铭刻岩,其序曰:“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俊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名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嘉者,未有也。”可见阳华风景之胜。洞内有石磬,下有寒泉,冬暖夏凉。历代游人题咏甚多,元结有诗曰:“海内厌兵革,骚骚十二年。阳华洞中人,似不知乱焉。谁能家此地,终老可自全。”


猜你喜欢

  • 锦田山

    一名黄田山。在今福建惠安县南。《舆地纪胜》卷131泉州 《景物下》: 锦田山 “在惠安县。《旧经》 云,上有豪民居,山下开腴田万顷,故有美名焉”。明嘉靖 《惠安县志》 卷2: 锦田山 “在美女峰东。下

  • 泸定桥

    ①即今四川泸定县。清雍正六年 (1728)于此置巡司。《清史稿· 胡中和传》: 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石达开从米粮坝渡金沙江,“中和督军扼化林坪、泸定桥”。即此。宣统三年 (1911) 改为泸定

  • 石鉴山

    即石境山。在今浙江临安县城南。宋避太祖之祖赵敬讳,改称石鉴山。

  • 忻窑支线

    从山西忻县(今忻州市)经河边村(今定襄县东北河边镇)至甲子湾,再至窑头煤矿。全长61公里。为同蒲铁路支线。1934年动工修筑,次年建成。今称忻河线。

  • 黄洛城

    即今河北滦县治。《辽史·地理志》 滦州义丰县: “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 故名。又 《方舆纪要》 卷17滦州义丰废县: “ 《县志》: 黄洛故城,殷时诸侯国,古史武丁析孤竹之地

  • 陶宅镇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东二十二里陶宅。《清一统志 · 松江府二》: 陶宅镇 “在奉贤县 (今奉城镇) 西北十八里。明设巡司及税课局于此。今裁”。

  • 楚昭王墓

    又称昭丘。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七十里河溶镇境。昭王系楚平王之子,公元前515年即位。公元前489年卒。《水经·沮水注》: “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 是也”。《文选

  • 遂宁郡

    ①东晋永和中改广汉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广汉县 (今四川射洪县南)。南朝宋治所在巴兴县 (今四川蓬溪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四川射洪、遂宁、蓬溪、潼南等市县地。南齐改为东遂宁郡。②南朝梁普通六年 (525)

  • 板石山

    在今湖北浠水县北。《舆地纪胜》 卷47蕲州: 巴河 “源出板石山”。《方舆纪要》 卷76蕲水县:板石山 “在县北,巴水出于此”。

  • 龙牙门

    古岛屿名。即今印度尼西亚林加岛。古代海舶出入马六甲海峡时经此。明费信《星槎胜览》:龙牙门“在三佛齐之西北也。山门相对,若龙牙状”。清谢清高《海录》作龙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