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三师

三师

①太师、太傅、太保合称。北魏始有此称,位上公,居二大、三公上。名为辅导天子之官,位极尊而无具体职掌。北齐因之,后主时为激赏人心,增员而授,不可胜数。北周改称三公。隋、唐仍称三师,为赠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无其人则阙。唐末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宋初为亲王、宰相等大臣的加官,后仅授予最尊贵的大臣。徽宗时改称三公,为宰相之任。辽、金复称三师,元改称三公,明、清因之。②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参见“太子太师”。


官名。指太师、太傅、太保。《新唐书·百官一·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缺。”

北魏时称三师上公,地位虽很尊贵,但无实权。唐代不常置,无人则缺。宋朝为权贵加封的尊号。明代为正一品,清废。参看《文献统考·职官二》、《续文献统考·职官二》。

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有时也简称三师。《旧唐书·职官三·东宫官署》:“三师三少之职,掌教谕太子。无其人,则缺之。”

猜你喜欢

  • 十二宫提辖司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宫官。契丹十二宫每宫均有一提辖司,称某宫提辖司。各宫提辖司设于各要地,掌战时征调之事。

  • 效用十资

    南宋效用兵等级合称。即守阙毅士、毅士、守阙效士、效士、守阙听候使唤、听候使唤、守阙听候差使、听候差使,守阙准备使唤、准备差使。

  • 像人

    唐代节度使、诸军使副使等的侍从人员。《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诸军镇使、副使以下,皆有傔人、别奏以从之。”明方以智《通雅》十二《官制》说:“傔人,悴也。”

  • 分府

    清朝同知之别称。

  • 左勋侍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勋侍下士”。

  • 花木局

    官署名。金朝属工部上林署。掌宫苑栽植花木。初设接手官四人,章宗泰和元年 (1201) 罢,置都监、同监二员领局事。宣宗贞祐三年 (1215) 罢都监、同监,以同乐园管勾兼领局事。官署名。金代设此官署,

  • 武备库使

    官名。五代后梁置,掌兵器库藏之事。

  • 羽林大将军

    官名。唐置,为羽林军长官。详“羽林将军”条。

  • 国子博士

    学官名。西晋武帝咸宁 (275—280) 中立国子学,置一员,以教授生徒儒学,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为之,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并应对殿堂,备咨询顾问,隶国子祭酒。地位高于太

  • 符节丞

    官名。秦置,属少府。入汉因之,为符节令副贰。东汉省。官名,秦置汉因之,为符节令之副,佐令掌符节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参看“符节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