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军

中军

① 春秋晋国僖侯时“司徒”之改称。以僖侯名司徒,故以避讳改称。②官名。中军将军的简称。此外,尚有“中军元帅”、“中军都督”、“中军都将”,亦有省称为此者。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京营三大营之五军营、神枢营、神机营各设中军官十一人,位千总上,俱由本营内推选。清朝为绿营军中各标、协、营之首领官,负责协助领兵长官统理所辖各营军务。总督所辖者称督标中军,负责掌管关防,综理军务;河运总督所辖者称河标中军,负责督理河员,稽核工汛, 漕运总督所辖者称漕标中军, 负责催护漕船、 督率官弁。均由副将充任。抚标、提标中军由参将充任,镇标中军由游击充任。其他由副将、参将、游击统帅的协、营中军官以都司、守备充任。③军事编制。周朝军队分为左、右、中三军。中军乃发号施令之所,由主帅自领。《左传·桓公五年》: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 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西晋时诸王国皆置军,分上、中、下三军。中军二千人,上、下军各一千五百人。南朝宋、齐,及北魏、北齐沿之。明朝京营三大营中五军营、神机营内设中军,与左、右掖,左、右哨,谓之五军。另正德 (1506—1521) 时,武宗以阅兵为戏,自领群阉善射者为一营,亦称中军。


1、指主帅、主将。古代军队多分左中右三军,中军主将(主帅)自帅,发号施令于此。因此,后人也称主将为中军。唐李贺《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2、指各标的统领官。清代禄营兵分督标、抚标、提标,各标的统领官称中军。

猜你喜欢

  • 州市令

    州属官名。北魏,北齐诸州均置市令,隋唐沿置。唐制上州市令秩从九品上;中、下州市令品级未定。掌州治所在的市场贸易,禁奸非,通判市事。

  • 宣仪

    内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置四员,正二品,位同九嫔,咸亨二年(671)废。内命妇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置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复旧。

  • 太子左卫副率

    官名。隋朝始置,为太子左卫率副贰,二员,从四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左侍副率。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名左卫副率,为太子左卫率府次官,二员,从四品上。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左典戎卫副率,

  • 司鼓钟

    官名。西周置。掌王钟鼓。一说为司钟与司鼓两种职官的合称。

  • 监殿舍人

    官名。隋置,见“内直局”。

  • 太医局正

    官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时置,协助太医局令掌本局之事,序位在都水监丞之下、秘书省校书郎之上。

  • 三互法

    汉朝任用地方官吏的一种避讳制度。据《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三互法即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互为官。但此制似为三互法以前的情况,三互法应较此更为严格,目的是限制官吏结党营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后

  • 横帐敞稳

    即“横帐常袞”。官名。辽置,即横帐常衮。见“大横帐常衮司”。

  • 给事上士

    官名。北周置,天官府纳言中大夫属官,掌理六经及诸文志,给事于皇帝左右,正三命。其下设给事中士。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

  • 文书名。下行文。始用于宋朝,时称札子,为机密文书。凡中书、枢密院处置公事,均用以指挥所部。中书札子,宰相押字在上,次相及参政以次向下;枢密院札子则枢密院长官押字在下,副长官以次向上。元、明两朝改称札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