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二十四司

二十四司

①官署名合称。即尚书省六部所统二十四个部门: 吏部所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所领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所领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兵部所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所领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所领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隋朝始置,唐朝完善。宋朝承袭,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六部头司之长官郎中、员外郎参领本部尚书、侍郎所掌之事,哲宗元祐(1086—1094)以后每部四司相兼领时有出现。明洪武十三年(1380)六部每部分四属部,头司皆曰总部,其后名称亦有变化; 二十九年二十四司俱称清吏司,其司名、司数皆有变化。②官名合称。隋炀帝女官六尚之属: 尚宫所管司言、司簿、司正、司闱,尚仪所管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尚服所管司玺、司衣、司饰、 司仗, 尚食所管司膳、 司酝、 司药、 司饎, 尚寝所管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尚工所管司制、司宝、司彩、司织。唐朝无司正,置司记; 无司玺,置司宝;无司织,置司计; 改司宝为司珍(隶尚功)。金朝为尚宫所领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尚仪所领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尚服所领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尚食所领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尚寝所领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尚功所领司制、司珍、司彩、司计。明朝同唐、金制,成祖永乐(1403—1424)后,职尽移宦官,所存者尚服所领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司。


官名合称。隋炀帝时宫中女官有二十四司,六属六尚。属尚宫的有司言、司簿、司正、司闱;属尚仪的有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属尚服的有司玺、司衣、司饰、司仗;属尚食的有司膳、司酝、司药、司饎;属尚寝的有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属尚工的有司制、司宝、司彩、司织。其后历代多沿置,唐、金、明之二十四司的名称有改动。

官署名的合称。即尚书省六部属下的二十四个部门。即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参看“六部”条。

猜你喜欢

  • 官名。① 掌宗庙祭祀祷告之赞词。殷朝始置。《殷虚文字甲编》第三九一六片: “贞祖丁祝用,王受年。 丁丑卜, 贞其求年于河, 祖丁祝用。 贞

  • 鸡人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供应祭祀的鸡牲及呼告国家祭祀的时辰。《周礼·春官》: “鸡人,下士一人,史一人,徒四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叫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

  • 养马士

    官名,掌养马。《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 军事次长

    官名。北洋政府设置,为军事部的副长官。见“军事部”。

  • 提领国史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1158)置国史院,命宰相提举,汤思退以避其父讳,改称提领。

  • 行冤狱使者

    官名,西汉置,掌察冤案。《汉书·张敞传》:“舜当出死……乃弃舜市。会立春,行冤狱使者出,舜家载尸,并编敞教,自言使者。”宫名。《汉书·张敞传》有行冤狱使者,可能是汉代廷尉临时派遣审核冤案之官。

  • 内仆令

    官名。隋、唐内侍省内仆局长官。隋朝置二员,从八品; 唐朝置二员,正八品下。掌中宫车乘出入导引,中宫有出,则居左,与丞夹引之。

  • 铁骑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六班; 普通六年(525)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九班。陈沿置,拟八品,比秩六百石。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六班。

  • 乡团

    隋朝左右卫诸府、东宫领兵开府置下属组织,有团主一人、佐二人,掌领乡居军户,检查户口,劝课农桑,中后期渐成为里坊组织。

  • 标统

    见“统带”。官名。标相当于团,统辖一标的长官称标统,也称“统带”,由正参领充任。见《清史稿·职官六·禁卫军》、又《清史稿·兵志二·各直省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