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京察

京察

明清考核官员之制度。考核京官。明初考满、考察之法并行。弘治十四年(1501)定京官考察之法,以巳、亥之年,六年一察,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不称职者,分别致仕、降调、闲住为民等处罚,具册奏请。清顺治八年(1651)踵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罢之,专用考满之制。后复行又罢。雍正元年(1723)改定为三年一考察,于子卯午酉年举行。三品京堂以上由吏部开列事实,具题请旨裁定; 四、五品官员由特简王大臣会核,分别等第,具奏引见; 其余官员分别由长官考察。京察的标准是按“四格”进行考核,即: 一守(有请、有谨、有平),二才(有长、有平),三政(有勤、有平),四年(有青、有壮、有健),根据四格,分定等第: 一等为称职,二等为勤职,三等为供职,列一等者加级,若记名,则加考引见备外用。经考察表现不好之官员,按六法予以参劾处分。凡属贪官、暴吏、则特参,不入六法。


对京官的考察。明、清制度,对在京官吏进行定期考绩。明代每六年进行一次京察,即逢已、亥年进行京察。四品以上的由本人自陈,由皇帝裁定;五品以下具册奏请。见《明史·选举志三》清朝吏部设考功清吏司,对文武官员三年考绩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的称大计。京察时,三品以上的,由部开列事实,具奏裁定,四品五品的特简王大臣验看;其余官员,由长官考察。见《清会典·吏部·考功清吏司·考察》。

猜你喜欢

  • 氏族

    又称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内部实行禁婚(即实行外婚制),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国家就是由原始社会的氏

  • 司津使者

    官名。见“司津监”。

  • 内直局

    官署名。隋朝置,以监、副监各二人为正、副长官,下设监殿舍人四人。隶东宫门下坊。唐朝沿置,设监二人、副监二人。掌符玺、衣服、伞扇、几案、笔砚、垣墙等。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监为内直郎、副监为丞。官

  • 西都留守

    官名。唐朝以长安为都,相对东都而言,又称西都、西京。太宗征高丽,以房玄龄为京城留守。其后,凡皇帝不在京城,皆置。玄宗开元元年(713)改长史为尹,遂以京兆府尹为留守。玄宗天宝(742—756) 改西都

  • 东园

    官署名,汉置,属少府,掌制棺材等。梓木为棺,以漆画之。《后汉书·皇后纪》:“(孝崇皇后崩)以帝弟平原王石为丧主,敛以东园画梓寿器。”

  • 六番招讨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隶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司于雅州 (今四川雅安),掌军民政务。设达鲁花赤、招讨使、经历、知事各一员。

  • 行台左丞

    “行台尚书左丞”的省称。

  • 安和署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隶礼部仪凤司,设于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掌乐工调音律及部籍更番事。置署令、丞、管勾各二员。官署名,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始置,秩正七品,后升为从五品。

  • 马册房

    清朝八旗中掌交马、牧马与畜牧事务之机构。设参领十六人,章京三十二人、骁骑校五十六人。凡马册之咨部者立限,各营之支领者皆附焉。另设管理马圈参领三十二人,章京三十二人,骁骑校四十八人,掌理圈务。

  • 文渊阁提举阁事

    官名。清朝文渊阁之长官。乾隆四十一年 (1776) 设,以内务府大臣一人兼充。掌文渊阁之陈设、启闭等事。随同办事的有内务府司员、笔帖式各四人,供事二人。官名。清置。文渊阁为清代宫内藏书的地方,《四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