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侨州郡县

侨州郡县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诸朝遇有州、郡、县沦陷者,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旧名,所置称为侨置州、郡、县。如西晋置司州,原治洛阳,为前赵所占,元帝南渡,就在徐州侨置司州。《宋书·州郡志一》又记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东晋末,刘裕北伐,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于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以与侨州郡相区别。南朝宋建国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自东晋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以后,推行土断法,侨州、郡、县数目日减,至隋统一全国后废除。

猜你喜欢

  • 学业优敏科

    科举制科之一。隋代设置,属于儒学类科目。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举。参见“制科”。

  • 殿中冗从虎贲

    官名。东晋置,负责宫殿内侍卫,位在殿中虎贲上。可享有注家籍的衣食客一人。唐朝人修史时,因避讳改称殿中冗从武贲。

  • 区官

    警官名。清末内外城各巡警分厅所辖分区警署的长官。以七品警官充任,总厅隶民政厅后,改称区长。承分厅的指挥、监督,管理辖区内警察事务,并指挥监督巡官以下从事本区内外勤务。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三月二十

  • 魁帅

    也写作魁率。对匪盗山贼叛逆者之首领的泛称。《后汉书·光武帝下》:“(建武十六年)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三国志·吴书·黄盖传》:“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 荡寇将军

    官名。东汉末置,为杂号将军,统兵出征。三国两晋、南朝沿置,魏、晋、宋皆八品 (一说魏为五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陈改为拟九品,比秩四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 外委把总

    官名。清朝绿营中于正式名额之外所任命的把总。其职权与把总相同,但品秩、俸饷略低,只正九品。武官名。清置,见“外委千总”。

  • 太社局

    官署名。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置,属太常寺,设太社令为长官,掌以时巡视四郊及社稷坛壝,主管其祭祀及扫除之事。官署名。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置,属太常寺。《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

  • 中书左丞

    官名。元、明初皆置,沿革、品级同右丞。详“中书右丞”。

  • 冶工中士、下士

    官名。秦汉时诸郡国出铁者,置铁官长及丞,晋卫尉属官有冶令及丞,掌工徒鼓铸。东晋改隶少府。西魏大统中于夏阳诸山置铁冶,令薛善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北齐置冶工中士,正二命;冶工下士,正一命。掌同

  • 左省

    唐朝门下省官署位中书省之左,故别称左省。官署名,唐代门下省的别称。唐玄宗天宝元年,改门下省长官侍中为左相,故称门下省为左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