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至五年的官制改革。宋初建官沿袭五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中书省、门下省列于皇城之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皆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 尚书省仅掌集议、定谥及祠祭受誓戒等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其正官皆不领本司之事,止叙位禄。给事中不封驳,中书舍人不草诏令,谏议大夫不规谏,起居郎不记注,司谏、正言非特旨不领谏职。别以差遣分治中外之事,以京朝官出领各种差遣。又置殿阁学士、待制、直阁及三馆诸职,以宠待文学之士。其任官之别,遂有官、职、差遣之分。神宗元丰三年,制定寄禄新格,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为新寄禄官。五年,废三司,依《唐六典》设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及诸寺监,皆置正官为职事官,枢密院依旧。文、武散官皆罢,唯蕃兵、蕃官仍授。

猜你喜欢

  • 提举市舶

    官名。宋置,见“提举市舶司”。

  • 司宰寺

    官署名。即光禄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光禄寺。官署名。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光禄寺为司宰寺,卿与少卿改称司宰寺正卿与司宰寺大夫,为正副长官。咸亨元年(公元670

  • 算学馆助教

    官名。清朝算学馆负责教授算法之官员,一人,由汉人充任。详“算学”。

  • 正执法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职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镇一人,从三品,副参领充,简放。掌本镇军事司法及关于镇监各项事件,战时承办俘虏及占领地方司法诸事。

  • 左署郎中

    官名。见“左中郎将”。

  • 五校

    参见“五校尉”。五校即五校尉。西汉时有八校尉,东汉省中垒校尉,只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入射声。五校指长水、步兵、射声、屯骑、越骑五校尉,属北军,俸比二千石,各掌本营宿卫兵;东汉禁卫军北

  • 狗古智卑狗

    官名,汉时东海中有狗奴国,其长官叫狗古智卑狗。类似中国的相、宰相。《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南夷传》:“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

  • 金吾左卫指挥使

    武官名。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以燕山左护卫改为金吾左卫,掌守卫皇城东面及巡警皇城各门。以指挥使为主官,下辖千户所。

  • 立法院秘书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见“立法院秘书处”。

  • 执事官

    简称“执事”。①指各级官府内有具体职务之官员,相对于散官而言。《隋书·百官下》:“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六部成语注解·吏部成语》: “办理何项事务之官即谓之何项执事。”②指祭祀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