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理丞

大理丞

官名。亦称大理寺丞。北魏或有其名。北齐置为大理寺属官,七品。隋朝置二员,正七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勾检官,与大理正分判狱事。唐朝置六员,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一丞断事,诸丞共同参议签押。北宋初,尚有定员,与大理正、评事分掌断狱,其后因择他官明法令未常参者兼任,谓详断官;本官遂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推丞四员、断丞六员,左断刑则丞议之,右治狱则丞专推鞫; 正缺以丞补,丞缺以评事补。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初减为二员,正八品,诏与大理正并堂除。辽、金皆置,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汉人始设六员、契丹设四员,从六品。明洪武十四(1381)左、右寺各置一员,正六品,位寺正上,二十二年置三员,正五品,与少卿协助大理卿掌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清朝左、右寺各置,初制满员正四品、汉员正六品,顺治十六年(1659)并定为正六品,康熙六年(1667)升正五品,九年仍定正六品,满洲、汉军、汉俱各一员,掌核内外刑名,质成长官,参纠部谳,康熙三十八年省满寺丞员,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改左、右寺正为寺丞。

猜你喜欢

  • 东宫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朝侍卫亲军机构。设于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七月,掌汉军万名,隶詹事院。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职。三十一年八月,改为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

  • 公卿大夫

    ①三公九卿的爵位。《孟子·告子上》:“公卿大夫,此人爵也。”②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的统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泛指在朝的大官。《后汉书·孝和帝纪》:“(太后诏)今

  • 御细部

    官署名。北齐置,设仓督。隶司农寺导官署。

  • 阿里哈按班

    即“阿里哈昂邦”。

  • 行褂

    服饰名。见“马褂”。

  • 官刑

    惩处官吏的刑罚。① 谓鞭刑。《尚书·虞书·舜典》: “鞭作官刑。”孔安国传: “以鞭为治官事之刑。”②对官吏黜陟废置等惩处之法的泛称。《周礼·天官·大宰》: “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史记·五帝本纪》

  • 临时执政府医务处

    北洋政府时期临时执政府的内部机构。掌府内医疗之事,职官设置不详。

  • 三旗包衣护军营

    内务府所属军队。清置,原属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改隶内务府。选取包衣兵之精者组成,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中各有一营。掌守卫各宫门禁。主官为护军统领,下设参领、护军校等官,共一百九十

  • 东路都统军使司

    官署名。辽朝置,职掌不详。

  • 肴藏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属官,员一人,掌供御及祭祀、朝会所用的各种水陆特产,下设肴藏下士以佐之。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