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子中舍人

太子中舍人

东宫属官。亦简称太子中舍、中舍人、中舍。秦、汉有太子舍人,在东宫更直宿卫,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置中舍人四员,六品,选舍人中才学俱佳者为之,与太子中庶子共掌东宫文翰,侍从规谏太子,纠正违阙,傧相威仪,综典奏事文书,监督医药,检奏更直名册,职如黄门侍郎。位在太子中庶子下、洗马上。东晋南北朝沿置。宋六品,梁八班,陈五品、六百石。梁、陈又以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署禁令。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四品中,二十三年改五品上。北齐隶太子门下坊,五品。隋朝改名“太子内舍人”,炀帝时减为二员,佐太子左庶子领太子门下坊。唐复旧名,改隶典书坊,佐太子右庶子侍从、献纳、启奏,职如中书侍郎,正五品下。高宗永徽元年(650)改名太子内舍人,旋复故。龙朔二年(662) 改典书坊为右春坊,太子中舍人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咸亨元年(670) 复名太子中舍人。北宋初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为职事官,从七品。南宋员二人。辽朝南面官亦有之。


官名。晋咸宁初置中舍人四人,以舍人才学美者为之,与中庶子共掌文翰,位在中庶子下,洗马之上。南朝宋齐梁陈沿置,功高者一人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北魏、北齐沿置。隋称内舍人,唐称中舍人,掌侍从令书奏疏通判判事,拟中书侍郎。也称太子中书舍人。见《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庶子·中舍人》。辽代也设此官,属右春坊。见《辽史·百官志三》。

猜你喜欢

  • 邑主

    三国魏明帝封宗室女为邑主。《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丁酉,改封宗室女非诸王女皆为邑主。”

  • 虎牙

    将军名号。东汉有虎牙将军、虎牙大将军,虎牙为其省称。《后汉书·盖延传》:“光武即位,以延为虎牙将军。”《后汉书·铫期传》:“王郎灭,拜期虎牙大将军。”虎牙也泛指将军。唐杜牧《上三君子诗》:“星座通霄狼

  • 铜印墨绶

    官制用语。即以铜铸成印章,在印柄系黑色的绶带,是标志一定官阶的服制,亦称铜印黑绶,规格在金印(章)紫绶、银印(章)青绶之下。汉朝规定吏秩在比六百石以上至千石者,多应用铜印黑绶。魏晋南北朝时,一些官职的

  • 督军中郎将

    官名。东汉献帝初平(190—193)中,袁术以吴景为之,统兵击刘繇。孙策亦授徐琨,统兵出征。官名,东汉末年袁术和孙策皆置,掌领兵征战。袁术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领兵击刘繇;孙策以徐琨为之,统兵征伐。

  • 通市监

    ①官署名。即少府监所统互市监,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互市监。②官名。即互市监长官,唐武则天垂拱元年 (685)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互市监。官署名,亦为官名。

  • 大礼五使

    官名合称。五代、宋朝皇帝亲行祭祀、大礼时临时设置,事讫则罢。唐穆宗长庆(821—824)以后,设礼仪使,以太常卿为之,大礼使以御史中丞为之。哀宗时又设仪仗使。五代后梁以河南尹为大礼使,另置礼仪使、仪仗

  • 典礼署

    官署名。明建文 (1399—1402) 中于各郡王府置,设官一人,掌陈礼仪之事。永乐 (1403—1424) 初罢。

  • 通赞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天王府,主管朝会时传达天王言语。知非子《金陵杂记》说:“伪通赞知贼土音。”设左一通赞、右二通赞至左七通赞、右八通赞,计八人,其官阶为职同检点。衔前冠殿前二字。

  • 安徽清吏司郎中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安徽清吏司长官。简称安徽司郎中。雍正十二年(1734)设。满、汉各一人,正五品。掌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刑部改为法部,遂裁。

  • 女尚书

    官名。掌管宫中事务的女官。《后汉书·陈蕃传》:“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李贤注: “女尚书,宫内官也。”三国魏亦置,《三国志·明帝记》裴松之注引《魏略》: “帝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