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宫正

宫正

官名。① 《周礼》天官之属。《周礼·天官·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为之版以侍。”②三国魏改御史中丞置。《三国志·勋鲍传》:“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③北周东宫属官。分置左、右,掌匡正辅弼太子。④宫内女官。唐朝置一人,正五品,掌宫内戒令、纠禁、谪罚等事。宋真宗时沿置,掌总领宫内格式及纠正、推罚之事。金朝置二人,正五品。明洪武五年(1372)置二人,正六品,为官正司长官。十七年,改为一人,正五品。掌纠察宫闱之事。永乐(1403—1424)以后,其职归于宦官。逐废。


官名。1、周置,为宫官之长,总掌宫中之事。《周礼·天官冢宰·宫正》:“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八人。”注:“正,长也,宫正主宫中官之长。”

2、三国魏置,即汉御史中丞。《三国志·魏书·鲍勋传》:“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3、北周置,为东宫属官,分左右,掌辅佐太子、纠正过失。

4、唐置,为宫官,掌戒令、纠禁、谪罚之事,正之品。见《新唐书·百官二·宫官·宫正》。其后,宋、金、明皆置,掌宫中纠察等事。

猜你喜欢

  • 行中书省丞相

    官名。元置,见“行中书省”。

  • 巡视五城科道

    官名。清置,满汉各一人,掌巡视五城(东西南北中五城),绥靖地方,剔除奸弊。其职掌与巡视五城御史完全相同。《清史稿·职官二·都察院·六科》:“雍正初,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凡城、仓、漕、盐与御史并

  • 里尹

    官名。春秋战国置。管理闾里政务的长官。相当于里宰。《礼记·杂记下》: “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郑玄注:“里尹,闾胥里宰之属。”乡官,也称里吏、里正、里长、里君,掌一里之政。

  • 小右武伯

    “右小武伯下大夫”的省称。

  • 徵仕郎

    官名。明置,为文散官。文官从七品,升授。官名。明代文散官从七品升授称徵仕郎。清代文散官从七品授徵仕郎。见《明史·职官一·吏部》、《清史稿·职官一·吏部》。

  • 借补

    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指官员所补用之缺,原非应补之缺,乃以现缺先用之例。有候补大员以小官之缺补用者,亦有候补官员以同品之缺补用者。部院宗属司员可借补满缺。笔帖式、库使等官可借补现缺,待本旗缺出再行还抵。

  • 猛安

    官名。金朝置,原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金建国后,成为统领女真千户的千夫长称号,也用为荣誉爵号。官名,金置。金代部族之长称孛堇,行军则称猛安(清朝改译作明安),既是组织名,也是该组织的首领。《金史·百官三

  • 列爵

    ①爵位等次。《尚书·周书·武成》:“列爵惟五。”②爵位。《商君书·错法》:“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爵级名称。《天朝爵职称谓》中对太平天国后期未加军师衔的诸王,如幼豫王、护王、相王、听王

  • 长秋监令

    官名。即长秋令。

  • 入内内侍

    官名统称。即宋朝入内内侍省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等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