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总兵官

总兵官

官名。① 明之武官。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其上加提督、提调、巡视、备倭等衔,皆随事立名。初期多以公、侯、伯、都督充之,故各有本品。有挂印称将军者,如湖广曰平蛮将军; 有总督漕运者。初时只是差遣之称,事毕交印回本任。后来渐成常驻之官,分驻九边及各直省等处,有二十二人。崇祯时授派分杂,事权不一。②清朝绿营军之高级将领,仅次于提督,正二品。所辖为绿营最高组织“”。分设于内地各省,每省二至七人不等。水师中亦设。管辖本标及所属各协、营,镇守本镇所属地方,受本省总督与提督双重节制。因所辖之部队称镇,故俗称“总镇”。各镇多以所驻之地取名。所属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各官。③清入关前之八旗世职。后金天命五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太祖努尔哈赤改设八旗官置,分为三等。太宗天聪八年(1634)改为昂邦章京,亦分三等。顺治四年(1647)改为精奇尼哈番。乾隆元年(1736)再改为子爵。

猜你喜欢

  • 管河厅

    官署名。清制,管河道所属官员有同知、通判、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巡检等官。同知、通判的官署为“厅”,州同以下则为“汛”。直隶有管河道五,所属有十五厅,分六十六汛;山东有管河道二,所属有八厅,分二十二

  • 多模

    官名,汉魏时东方不弥国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余家。”

  • 属长史

    官名,汉置,意即副长史,唯司空有此官。《后汉书·百官志》:“属长史一人,千石。”属,副也。

  • 中校尉

    官名。北魏置,陆陵成自此职迁河间太守。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九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官名。北魏置,为从九品上武职。见《魏书·官氏志》。

  • 武卫都尉

    官名。三国吴置。领兵,随从征伐。多授予宗室。《三国志·孙峻传》: “孙权末,(峻)徙武卫都尉,为侍中。”官名,三国吴置,掌领兵征伐或宿卫,位低于校尉。《三国志·吴书·孙峻传》:“孙权末,徙武卫都尉,为

  • 皇太弟

    皇帝尊其弟的称谓。一般指皇帝诸弟中定为皇位的继承者。如《晋书·孝怀帝纪》记惠帝立其弟司马炽为皇太弟;《晋书·刘聪载记》记东晋列国汉刘聪即皇帝位后,尊弟北王乂为皇太弟。

  • 解头

    唐代科举之制,称解试第一名为解头。

  • 三眼花翎

    服饰名。清朝官员所戴花翎之一。即孔雀羽尾端为三眼者。依例贵族中之贝子戴之。乾隆(1736—1795) 中曾特赐郡王、亲王、以为美饰,其后沿以为例。并议及亲王戴五眼花翎,郡王戴四眼花翎,未得实行。

  • 神乐所知所

    官名。清朝乐部神乐所之主官。乾隆八年(1743)改神乐观知观设,一人,正八品。掌所事。十九年(1754)裁。

  • 掌节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门下大夫属官,掌过所的发放,下设掌节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