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考功

考功

官署名。三国魏吏部尚书所领四郎曹之一,掌考第及秀孝贡士事。西晋沿置,为吏部五郎曹之一,东晋省。北魏为吏部四曹之一,置掌固、令史、书令史、主事。北齐置为吏部三曹之一。隋朝置为吏部四曹(司) 之一,设侍郎、员外郎,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侍郎为郎,废员外郎而置承务郎。唐高祖武德(618—626) 初改郎为郎中、承务郎为员外郎,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称司绩,咸亨元年 (670) 复称考功。北宋置判考功事一人,以带职京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主管审复太常寺所拟谥号及幕职州县官、流外官年终考课之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主管文武官考课、磨勘、关升、资任之政令及名谥、碑碣等事。置官考功郎中或员外郎。明清为考功清吏司简称。


1、官署名,汉置,掌考核官吏的功过政绩升迁或贬降。西汉京房作考课之法,其职不属尚书省。光武帝改尚书省三公曹掌岁考课,至此始属尚书之职。三国魏在尚书台(省)下设考功曹,置考功郎,晋置考功郎中,北齐沿其制。隋有考功郎、考功员外郎、考功承务郎、考功主事。唐、五代、宋因之。明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清朝称考功司,置郎中、外员郎、主事。见《历代职官表·吏部》。

2、同考工。《后汉书·樊宏传·附樊准传》:“今可先令太官、尚方、考功、上林池籞诸官,实減无事之物。”注:“前书《百官(公卿)表》曰,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属官有太官、考工、尚方、上林十池监也。太官掌御膳饮食,考工主作器械,尚方主作刀剑器物。”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看,此处之“考功”即“考工”。古时,“功”、“”通假互用。

猜你喜欢

  • 县王

    封爵名,三国魏文帝置。《魏文帝改封诸王为县王诏》:“其改封诸王皆为县王。”晋初因之,并增邑为三千户,也置一军。参看《晋书·职官志》、《通典·职官十三·历代王侯封爵》。爵位名。北周设置,与国王、郡王、国

  • 里长

    官名。战国置,为一里之长,掌里之政令。北魏亦置,为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核实户籍,征发徭役。里长最初可复

  • 右将军典属国

    官名,汉置,此为右将军兼典属国或说是以右将军任典属国。掌护归降的少数民族。西汉时,前后左右将军为重号将军,掌征伐。典属国,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

  • 主谱令史

    官名。魏晋南朝秘书、著作等官署多置。魏、晋八品,后不详。官名。见“主图令史”。

  • 典夷乐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初为春官府大司乐中大夫属官,北周武帝保定四年 (564),改大司乐为乐部,遂为乐部中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职掌参见“典夷乐中士”。

  • 奉天翊运推诚

    功臣封号。明朝置。凡以功封公、侯、伯爵者,皆可得封。给铁券,岁禄以功为差,荫其子孙。唯从太祖、成祖起兵有功者,另有封号,不属此。

  • 纳言中士

    官名。北周天官府纳言中大夫属官,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枢密直学士

    官名。简称“枢直”。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直崇政院置,选有政术文学者充任。宋初置为皇帝侍从,备顾问应对。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正三品。徽宗政和四年(1114),改为述古殿

  • 右卫

    ①禁军指挥机构。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分中卫而置,设将军一员,掌领宿卫营兵; 又置长史、司马、功曹、主簿等属,并掌佽飞虎贲,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及虎贲、羽林、异力、上骑、命中虎贲等五部督。东晋

  • 副通赞官

    官名。清末国子监职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协掌文庙、辟雍典礼事。二人,从八品,咨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