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观察使

观察使

官名。又称观察处置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停诸道采访处置使、黜陟使而置,掌监察所部官吏善恶,张举朝廷大纲。唐朝中期未设节度使之江南、岭南诸道则置为最高长官,总其军政、民政,下设副使、支使及掌书记、判官、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唐朝后期则多由节度使兼领,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宋朝诸州沿置,有实任与遥领之别; 后多用为武臣及宗室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前为四品,后为正五品,位承宣使下、防御使上。西夏置,初为武官转迁职衔,后掌兵为实职。辽朝不设节度使之州置为观察使司长官,掌本州行政之事,有副使、判官。金朝诸节镇以节度使兼知,掌同府尹兼军州事,有同知管内观察使,以同知节度使兼; 专有观察判官一人,掌纪纲观察众务,分判吏、户、礼案事,通检推排簿籍。明洪武(1368—1398)初尝设十人,旋革。


官名。唐设此官,掌管一道(地区)的民政和军事;其官属有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等。唐初派朝官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或名巡察使,或名按察使,或名采访使等,后定名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乾元元年改),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军事,并兼刺史。设于不设节度使的地区。有节度使的,节度使兼观察使。宋为虚衔,元废。民国设,后改为道尹。见《新唐书·百官四下》,《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

猜你喜欢

  • 平狄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间曹操置,统兵,三品。十六国西秦、南朝梁沿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第五班,普通六年(525)刊正将军名号时罢。杂号将军名,东汉置,凡将军皆掌

  •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官署名。元朝监察机构。简称西台。成宗大德元年(1297)四月,由云南诸路行御史台改立,治奉元路(今西安市),辖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监司。设官同江南行台。下辖察院,置监察御史二十员。官署名。元置,

  • 期门

    官名,属光禄勋,掌执戟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固定人数,多至千人。《史记·东方朔传》:“(建元)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有仆射,

  • 契丹枢密院

    即“北枢密院”。

  • 户部侍郎

    官名。①隋朝度支部所属户部司之长官。掌户部事。置二人。初正六品上,高祖开皇三年(583)加为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称民部郎。②唐朝以后中央六部之一户部之副长官。佐户部尚书掌部事。唐高宗登

  • 华林署丞

    官名。即华林丞。

  • 文书名。向上级机构呈报的公文形式。《宋书·礼志二》:“云杜国解称国子檀和之所生亲王,求除太夫人。”《梁书·高祖三王·南康王绩传》:“主者有受货,洗改解书,长史王僧孺弗之觉。”

  • 寸白军

    元军队名。又作爨僰军,由爨人 (寸人,亦称乌蛮、罗罗斯,今彝族祖先) 与僰人 (白人,亦称白蛮,今白族祖先) 组成,属乡兵系统,隶云南行省各军府下屯田、镇戍。元代云南的乡军,不出戍其他地方。

  • 浮沮将军

    将军名号。西汉武帝置。时有浮沮将军公孙贺率兵出九原。浮沮,井名,在匈奴地界。杂号将军名,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始置,掌征伐。《汉书·武帝本纪》:“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

  • 珍羞署丞

    官名。即珍羞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