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议政王大臣

议政王大臣

官名。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之初,除设八旗总管大臣与佐管大臣统率军旅之外,特设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王先谦《东华录》说:“凡有听断之事,先经扎尔固齐十人审问,然后言于五大臣再加审问,然后言于诸贝勒。”可见政事的最后裁决,除皇帝外,即为诸贝勒,贝勒也就是王,是当时最高的执政官。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三月,明定皇子八人为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次年正月,又设大臣八人为副,以观察八和硕贝勒是否公正,参与议政。议政王议政的形式,初期为廷议,雍正《会典》卷一说:“国初于笃恭殿前列署十,为诸王议政之所。入关以后,据《啸亭杂录》卷四记载:“凡 军国 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当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初年始设议政处,作为参予议政的王、大臣的办公处所,有事件应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者,由内阁转交议政处,经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复奏。这时议政王大臣的议政形式已与一般阁臣及军机大臣等议政形式相同。议政大臣与议政处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时仍然存在(见《枢垣记略》卷七记乾隆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军机处奏),但自军机处成立后,参与议政的主要是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之名虽存,仅为满洲大学士、尚书的兼衔,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以上谕停此兼衔,此后遂无议政王大臣及议政处之名。

猜你喜欢

  • 天禄

    1、指天子。天禄,即天赐之禄位,也称天位,即天子、皇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子曰:天禄不再。”《后汉书·桓帝纪赞》:“桓自宗支,越跻天禄。”注:“天禄,天位也。”2、天禄阁的省称。《后汉书·

  • 中宫署令丞

    官名。东汉置中宫署令,为大长秋的属官,主中宫请署天子数。员额一人,以宦者充任。丞、复道丞各一人,亦以宦者充任。复道丞主中阁道,所属有女骑六人。

  • 钦授大夫

    司天散官名。金朝置。二十五阶之第三阶,秩从四品下。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置。金朝的司天翰林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四品下,称钦授大夫。见《金史·百官一》。

  • 北军钱官

    官名,汉置,掌北军(禁卫军)财务。《史记·田叔列传》:“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

  • 回马官

    官名。金朝置,管理民养驿马。

  • 百寮

    百官。《牧簋铭》:“牧,昔先王既命汝作司土”,“今汝辟百寮”。

  • 中书通事舍人

    参见“中书舍人”。官名,三国魏置,掌出宣诏命。南朝宋齐沿置,属中书监(省)。梁改称中书舍人。参看“中书舍人”条。

  • 籍田署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六品。掌耕种籍田,奉宗庙祭祀。设于世祖至元七年(1270),隶大司农司。大司农司罢,改隶太常寺。二十二年复隶大司农司。置署令、署丞各一员。官署名。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置,属

  • 云都赤

    元怯薛执事名。又译温都赤、兀勒都赤,蒙古语,意为“带刀者”,掌皇帐宿卫。官名。元置,为皇帝的近侍武官。明代陶宗仪《辍耕录·云都赤》:“云都赤,乃侍卫之至亲近者,虽官随朝诸司,亦三日一次,轮流入值,负骨

  • 铁官长

    官名。西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均置,员各一人,有丞。东汉省。官名,秦汉置,凡出铁多的郡县,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置令、长及丞,秩次如县、道。掌铸造。见《后汉书·百官志五·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