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财政厅

财政厅

官署名。民国置,省行政机构之一,掌管全省的财政、税收、省库出纳、省公产的管理、省公债的募集偿还等,设厅长一人,总理厅务。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十三日发布《省官制》后,取消省行政公署原设各司,原财政司所掌职务,与国税厅筹备处合并,另行设置财政厅,直隶于财政部。置厅长一人,由大总统简任,管辖全省财政征收官吏及考核兼管征收的县知事;总理赋税出纳,执行各种税法,催提各属款项,筹集中央要需,支配全省经费;办理预算、决算及其他关于财政事务,奉特别命令受省长的监督。内设总务、征榷、制用等三科。国民党政府沿置,为省政府的职能机构。掌理关于省税、省公债,省库收支,编制省政府预算决算,管理省公产及其他省财政事项。主官为厅长,厅内分科由各该省政府委员会议定之,设科长、科员等员。

猜你喜欢

  • 知北院大王事

    官名。辽置,为北大王院的副长官。见“北大王院”。

  • 显谟阁学士、直学士

    官名。见“显谟阁”。

  • 纠察在京刑狱

    见“纠察在京刑狱司”。

  • 大予乐令

    官名,西汉时称大乐令(见《后汉书·桓谭传》),明帝时改称大予乐令(见《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东汉称大予乐令,掌伎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等;俸禄六百石,有丞一人,属吏二十五人,乐人三百八十

  • 判职方事

    官名。北宋前期置,以无职事朝官充任,掌接受诸州闰年图及图经。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职方司复置郎中、员外郎,遂罢。

  • 良酝署署正、署丞

    官名。明制,光禄寺所属的良醖署以署正、署丞为正副主官,掌供酒醴之事。属官有监事。清制,有署正满、汉各一人,署丞满二人,掌供备羊、酒并备酿酒所用器物,并供应宫内日用羊肉及牛乳。属官有笔帖式、经承,署内设

  • 坊夫

    街坊的公役。唐置,唐张鷟《朝野佥载》说:“上寝堂两间,有三殡坑,皆埋旧县令,(路敬)潜命坊夫填之。”

  • 郡迎新主簿

    东晋南朝时郡主簿的名目之一。太守到任时新辟除的主簿,谓之迎新主簿,晋末已有此名,《隋书·百官志上》谓梁郡县均有“迎新”之员,是南朝梁亦有迎新主簿。北齐仿南朝之制,于郡县各置光迎主簿,至隋初改称光初主簿

  • 海关监督

    官名。清朝海关行政长官。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设海税监督。道光二十二年(1842)后,凡通商口岸设海关,并设海关道管理,亦称海关监督。掌水陆通商货税之职。分专设监督与关道分理。隶南、北洋大臣或本省

  • 金吾营

    辽军名。南面,驻守辽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