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司
官署及官名之合称。宋代指中书门下及枢密院,金代指尚书省左、右司,元代指中书省左、右司,清代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亦指布政使和按察使。
官署及官名之合称。宋代指中书门下及枢密院,金代指尚书省左、右司,元代指中书省左、右司,清代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亦指布政使和按察使。
辽契丹部名。太祖天赞元年(922)析迭剌部为五院、六院两部。部置夷离堇。太宗会同元年(938),夷离堇改称大王。五院部原有大蔑孤、小蔑孤两石烈。会同二年增置瓯昆、乙习本两石烈,居乌古之地。
宋代衙前将吏都知兵马使、兵马使统称。
见“康居”。
官署名。西夏管理佛教事务的三功德司之一。维护佛门戒律、纠察僧人行为。设正使、副使、通判、承旨各一人,为次等司。
隋河南洛阳人,字慎言。仕北齐,历平恩令、济阴太守。北周时,参预尉迟迥起兵,被废。隋初,苏威荐为新丰令,考绩为三辅之最。历泽、德二州司马,海州刺史。被劾为尉迟迥之党,流放岭南。后征还,至洪州(今江西南昌
汉代每年立秋之日,在京师举行阅兵礼,官兵演习战阵、射御,称“䝙刘”。诸郡于八或九月举行“都试”,操练、检阅材官骑士。边塞烽燧则有秋射,或名秋试,令士兵试射,由士吏、候长、燧长主其事。
西汉武帝时置。治今云南云龙县一带。属益州郡。东汉、晋属永昌郡。南朝梁末废。
西汉置。以境内有临、贺二水为名。治今广西贺州市东南贺街。属苍梧郡。三国吴为临贺郡治。隋大业二年(606)废,十二年复置。属苍梧郡。唐属贺州。明洪武初废入贺州。
即“巩县石窟”。
书名。元陈澔撰。澔号云庄,故名。三十卷,今本并为十卷。注解简易,又因解说源自朱熹,故明初定《礼记》用澔注,胡广等修《五经大全》,其中《礼记》亦以澔注为主,为明代科举取士课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