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五使
官名合称。亦称南郊五使。五代、宋代皇帝亲行祭祀、大礼时临时设置,事讫则罢。唐穆宗长庆以后,设礼仪使,以太常卿为之,大礼使以御史中丞为之。五代后梁以河南尹为大礼使,分置礼仪使、仪仗使、法物使。后唐始置五使,以宰相为大礼使,兵部尚书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侍郎为卤簿使,开封尹为顿递使。后周沿置,唯以礼仪使归太常。宋初以宰相为大礼使,太常卿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其后,太常卿、御史中丞、兵部尚书或阙,则以翰林学士及其他尚书或丞、郎为之。
官名合称。亦称南郊五使。五代、宋代皇帝亲行祭祀、大礼时临时设置,事讫则罢。唐穆宗长庆以后,设礼仪使,以太常卿为之,大礼使以御史中丞为之。五代后梁以河南尹为大礼使,分置礼仪使、仪仗使、法物使。后唐始置五使,以宰相为大礼使,兵部尚书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侍郎为卤簿使,开封尹为顿递使。后周沿置,唯以礼仪使归太常。宋初以宰相为大礼使,太常卿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其后,太常卿、御史中丞、兵部尚书或阙,则以翰林学士及其他尚书或丞、郎为之。
田产底帐。宋代绍兴经界法规定,人户砧基簿由各户自造,图画田形坵段,标明亩步四至、原系祖产抑或典卖,赴县印押讫,用为凭证。各县亦置砧基簿,以乡为单位,每乡一册,共三本,县、州、转运司各藏一本。人户典卖田
?—529一作韩娄。北魏人。初为葛荣部将。及荣败,与郝长据幽、平二州再起,众至数万。后为尔朱荣部将侯渊所败,被杀。
书名。明方孝孺作。原有明成化间刊本三十卷,拾遗十卷。今本并为二十四卷,为正德中顾璘重编,凡文二十二卷,诗二卷。附录一卷。有影印明嘉靖间重刻本。
①春秋、战国国名。春秋末白狄的一支鲜虞人所建。也称鲜虞。都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武公(约前414年即位)时徙都顾(今河北定州市)。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约于前380年复国,桓公时徙都灵寿(今灵寿县西北)
书名。东汉荀悦撰。五卷。《后汉书》本传:“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旨在申述历史教训,供人君借鉴,故名。主张刑德并用,屏“四患”(伪、私、放、奢)、崇“五政
明洪武二年(1369)降英德州为县。治今广东英德市(英城)。明清属韶州府。
官名统称。南宋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均置提辖官领之,称为四辖。四辖如补外官即为知州,迁内即为寺、监丞或主簿,也有径为杂监司或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任职者。绍熙后,四辖常改任六院
西晋末置。因“处沌水之阳”(《水经·沔水注》),故名。治今湖北武汉市汉阳西。为江夏郡治。后改属江夏郡。南朝陈废。西晋建兴元年(313),杜弢别将王真袭沌阳;东晋太兴二年(319),梁州刺史周访攻杜曾,
清苏松太道的通称。
元至元二十年(1283)降崇庆路为州。治晋原县(今崇州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崇州、新津二市、县地。明洪武中废晋原入州。元属成都路,明清属成都府。清不领县,1913年改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