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晞
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第三子。善骑射,从父征战有功。复两京战最力,累进鸿胪卿。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回纥入寇,加御史中丞,领朔方军援邠州(今陕西彬县),与马璘合破之。建中四年(783),朱泚据长安为乱,他居丧在家,佯喑,噤口不言,寻潜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投归德宗。迁太子宾客,封赵国公。
唐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郭子仪第三子。善骑射,从父征战有功。复两京战最力,累进鸿胪卿。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回纥入寇,加御史中丞,领朔方军援邠州(今陕西彬县),与马璘合破之。建中四年(783),朱泚据长安为乱,他居丧在家,佯喑,噤口不言,寻潜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投归德宗。迁太子宾客,封赵国公。
指修筑得很坚固的江河堤塘。(1)西汉时东郡、魏郡、平原郡界内黄河两岸,都有石筑的金堤,高者至四五丈。见《汉书·沟洫志》。东汉时自汴口以东,沿河积石,通称金堤。见《水经·河水注》。今西起河南卫辉市、滑县
书名。三国吴朱应撰。一卷。记述约吴赤乌六年(243)至神凤元年(252)间作者与康泰出使扶南等国的见闻。与康泰的《吴时外国传》同为《梁书·海南诸国传》的主要依据。原书已佚。《隋书·经籍志》、《旧唐书·
指古代游牧部落。意为随畜逐水草、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无固定城郭、庐舍。《史记·大宛列传》:“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
?—1382元世祖第五子云南王忽哥赤后裔。封梁王,顺帝时守云南。元亡,仍奉元正朔,遣使至塞外元帝行在,执臣节如故。明洪武二年(1369),明玉珍由蜀遣兵来攻,走营金马山。次年,以大理兵击败明玉珍军。五
元为仁德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升军民府,不久改其名。治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清康熙八年(1669)降为寻甸州。
1536—1618明宁陵(今属河南)人,字叔简,号新吾、心吾。万历(一作隆庆)进士。官至山西巡抚,刑部左、右侍郎。认为宇宙本源于“气”,“天地万物,只是一气聚散,更无别个”(《呻吟语》卷四)。主张“形
官署名。五代置于诸州,掌刑狱之事,以牙校任都虞候及判官。宋开宝六年(973)改为司寇院。又唐末河东节度使所属有马步司,置虞候,疑为五代马步院之始。
官名。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巴里坤移设。驻乌鲁木齐汉城(今新疆乌鲁木齐)。专辖乌鲁木齐、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巴里坤、喀喇巴尔噶逊(今乌鲁木齐达坂城)等地绿营官兵之驻防、屯田等事务。光
古族名。西晋时,分布于今山西西北部。以尔朱为姓。从事畜牧业。十六国时,投靠拓跋部。北魏时受拓跋珪调遣,参与征战。后聚居于南秀容(今山西岚县南部)。每有征讨,契胡均供应马匹、粮食作为军用品。至公元六世纪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由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到达伊犁。清政府颁赐银印,以为褒奖。已发现十三方,均银质、方形、虎纽,印文为满文。给渥巴锡汗银印印文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旁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