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俗名北寺。在山东临清市西、卫河东岸先锋桥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历经明清屡加修缮。今存大门、西南讲堂、北讲堂、望月楼、大殿(礼拜堂)、穿厅楼、沐浴室、后门等建筑物共80余间,面积近1万平方米。正殿可容500余人礼拜,绿琉璃瓦覆盖,葫芦形尖顶,出檐深远,呈印度寺庙风格;彩绘花形斗拱、疏朗雄大,宏丽轩昂;殿内壁、柱上,皆阿拉伯文《古兰经》文装饰;外壁嵌记事石碑。后门正面留存明嘉靖重修石刻。其宏伟、富丽,著名华北。
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俗名北寺。在山东临清市西、卫河东岸先锋桥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历经明清屡加修缮。今存大门、西南讲堂、北讲堂、望月楼、大殿(礼拜堂)、穿厅楼、沐浴室、后门等建筑物共80余间,面积近1万平方米。正殿可容500余人礼拜,绿琉璃瓦覆盖,葫芦形尖顶,出檐深远,呈印度寺庙风格;彩绘花形斗拱、疏朗雄大,宏丽轩昂;殿内壁、柱上,皆阿拉伯文《古兰经》文装饰;外壁嵌记事石碑。后门正面留存明嘉靖重修石刻。其宏伟、富丽,著名华北。
地名。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南部中印边界内。藏人居住。该地巨哇渠(河名,与司丕提河汇合处之西数公里处)为中国与印度边界线经过之地。此地向受西藏阿里地区之扎锡岗举巴扎仓管辖,其头人亦由该扎仓委派。1665年
黄帽派喇嘛庙。一译阿巴赖吉特。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支流别什卡河畔(前苏联卡缅诺一哥尔斯克左近)。清顺治十四年(1657)卫拉特蒙古和硕特台吉阿巴赖兴建。由咱雅班第达主持寺院落成仪式,有1000喇嘛参加庆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皇庆二年(1313),世祖第九子脱欢子不答失里受封。
水族节日。水语“拜”,意为“祭祀”,“善”,乃“大菩萨”、“神”。相传水族始有7个祖公,水族分别是7个祖公的后裔,故定期向祖公致祭。拜祭时有7个善组织参加。善实为一人形岩石,以为神祖,拜之。12年或6
见“狄后”(1104页)。
见“脑毛大”(1901页)。
明代四川土司名。正统五年(1440)七月置。隶松潘卫,治所在今松潘境。时松潘百户汪凯向松潘卫指挥使司报称,近已招抚各番寨“生番”13000余户,请设衙署辖之。英宗命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前往查实,如所请,
骆越人首领。参见“骆越”(1782页)。
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世祖至元二年(1265),国师(后升号帝师)八思巴及其弟白兰王恰那多吉返萨迦(今西藏萨迦县),总制院派官员阿衮、弥林前往协助在乌思藏设置郡县。约于五年(1268),完成乌思(前
撒拉语音译,意为“村庄”。旧时撒拉族社会基层组织。流行于青海、甘肃等地。一种由若干孔木散(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远亲组织)经多次变化反复组合而成的地缘组织。既包括有血缘关系的若干个孔木散的人,也有若干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