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力楞

乌力楞

鄂伦春族和游猎鄂温克人的一种公社组织。鄂伦春语音译,由通古斯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最初由同一父系祖先之三四代后裔的个体小家庭组成,户数不等,少则3—4户,多则10余户。户数不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有利于狩猎生产。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散居山间河旁,地点不固定,常以初居之山河名称命名。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品平均分配。最高权力集中于成员全体会议。家族长称“塔坦达”(游猎鄂温克人曰“新玛玛楞”),由全体成员推举,领导公社的生产、分配和处理各种事务。解放前,鄂伦春族的“乌力楞”多已发展为地域(农村)公社,由不同氏族的个体家庭组成(一般皆有亲戚关系);而游猎鄂温克人(即过去被称为“雅库特”者)的“乌力楞”有几种类型:少数仍由同一血缘家庭组成;多数以同一父亲的子女为主,包括一定数量的有亲戚关系的户,渗入血缘较疏的成员;少数由不同氏族家庭组成,仅有一定亲戚关系,非血缘性质已甚明显。地域性的“乌力楞”,枪支、马匹私有,各户占有数量也不相等,有的借用马匹要报酬,已出现相互买卖,但猎场仍公有;狩猎季节一般以自愿结合组成的若干“安嘎”(一作“阿那格”)出猎,其余时间单独狩猎;猎获物由同猎者平均分配或个人占有,兽肉一般还在“乌力楞”内按户平均分配;家族长“塔坦达”已变为狩猎长或小组长;发生纠纷,属同一莫昆(氏族)者,由莫昆达(氏族长)解决,属两个氏族的,由两氏族之莫昆达协商处理;成员不固定,可自由加入和退出;一般夏秋分散游猎,冬季集中居住。民国初期,一些鄂伦春地区的“乌力楞”逐渐被“嘎辛”或“埃勒”(即村、屯)所代替。

猜你喜欢

  • 金涉

    汉朝官员。匈奴休屠胡(屠各胡)人。汉都成侯※金安上孙,卫尉※金敞之子。初为左曹,后累迁至侍中,向以明经俭节为诸儒称道。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为侍中骑都尉,领三辅胡越骑。绥和二年(前7年)哀帝刘

  • 星靡

    ?—前33西汉时乌孙昆莫(王)。※元贵靡长子。宣帝甘露三年(前51),父死继位为大昆弥,势力孤弱。冯嫽以其为汉外孙裔,上书请往镇抚。西域都护韩宣因其懦弱,请黜免,立其叔父左大将大乐。诏不允。及段会宗任

  • 西魏恭帝

    见“元廓”(232页)。

  • 达尔扎策凌

    ?—1750清代西藏地方贵族。藏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子。乾隆十五年(1750),驻守阿里官员朱尔默特策布登卒后,由其父奏准令其驻防阿里克地方,管辖该地官兵。因无官职,不足以弹压,经驻藏大臣奏准

  • 万佛堂华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北京房山县磁家务云蒙山南麓。塔内有辽道宗咸雍六年(1070)、寿昌七年(1101)题记,可证建于辽代。为现存典型的密檐式华塔。华塔,又作花塔,以塔上装饰有巨大的莲瓣,或密

  • 五单于争立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虚闾权渠单于死,颛渠阏氏(单于后妃)与弟都隆奇乘诸王未至,谋立右贤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为众所不服。新单于初立,尽杀前单于用事大臣刑未央等,罢黜前单于子弟近亲,任用都隆奇

  • 东号

    东汉时烧当羌首领。※东吾之子。东汉永元(公元89—104)初年,父死,袭首领位,将部落徙居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末年死,子麻奴立。

  • 颗颗脑儿

    湖名。亦作库库淖儿。蒙古语音译,意为“青海”。即今青海湖。蒙古宪宗四年(1254),蒙哥汗曾邀会诸王于湖西,并于日月山麓盟会祭天。元时环湖吐蕃诸部属脱思麻路所辖。

  • 龙会

    西晋时焉耆王。焉耆王※龙安之子。母为西邻※狯胡之女。少而勇杰,立为世子。因其父曾遭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王白山所辱,受父遗命,于即位后袭灭白山,据其国。遣子龙熙归本国为王。有胆气筹略,霸西域,葱岭以东

  • 东亚清真教育总会

    清末回族民间教育团体。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童琮(又名印琮)在江苏镇江发起组织。原名“东亚穆民教育总会”。受到留日学生的支持,相与磋商,始易今名。三十四年(1908)秋,在镇江穆原学堂召开第一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