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华严寺

华严寺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著名佛寺。位于今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是当今大同城内最著名的古刹。有上、下寺二所,相距甚近。创建年代说法不一,有云“寺肇自李唐”,为“唐尉迟敬德增修”(明《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上华严寺重修碑记》),有推为北魏(清《重修上华严寺碑记》),皆无资证。《辽史·地理志》载:“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据现存实物考察,以下寺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的薄伽教藏殿年代为最早,殿内曾藏佛经579秩。是为契丹境内主要寺院之一。当时规模已不可考,辽末受战火之损,“殿阁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金熙宗天眷年间,由僧通悟集资修葺,并依契丹藏目录,补全教藏,使其“卷轴式样,新旧不殊,字号诠题,后先如一。”元武宗至大年间由僧慧明主持重修,亦补教藏。后又多次增修,形成今日上、下寺格局。上寺规模较大,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4米多的台基上,总面积1559平方米,气势雄伟,结构坚固,至今保存完好。据梁上所存修殿题记,为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是我国仅存两座规模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之一(另一座为辽宁义县奉国寺)。殿前月台、石级、钩栏等呈典型辽金建筑平面布列。殿前立有辽大康二年(1076)石经幢。另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等皆为后建。下寺位于上寺东南侧,建筑以薄伽教藏殿(藏经殿)为中心。殿整体稳固、轻巧,为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殿内平棋、藻井和内槽彩画大都为辽遗物。沿墙排列藏经壁橱38间,仿重楼式样,上、下两层,在后窗处中断而做成天宫楼阁5间,飞越窗上,以圜桥与左右壁橱相连接,造型奇巧,是现存唯一壁藏实物,为研究辽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建筑史学家称其为:“是精确的建筑模型,也是出色的工艺美术品。”(《中国古建筑》)橱内原藏契丹藏,已佚,现藏明万历藏经1700册,清同治龙藏7000余册。殿前有辽道宗寿昌元年(1095)石经幢。寺内还保存有32尊辽代泥塑,全无一般佛像静寂、肃穆之风,极富人情味,为辽塑代表作品。其中一胁侍菩萨,合掌露齿,造形极佳,驰名中外。上、下寺皆突破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惯例,殿门朝东,具契丹传统“屋门皆东向”(《旧五代史·契丹传》)特有习尚。其特点是外观粗犷,具游牧民族风格,内部装修趋向华丽,巧妙地运用多种对比衬托手法,反映了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风采。1961,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史国

    西域古国名。又作佉沙、羯霜那。昭武九姓国之一。建都独莫水南10里。旧为康居地。都城方2里,兵千余人。城有神祠,每用兵必先祷而后行。国有城500。风俗同康居。隋大业(605—618)中,遣使贡方物。显庆

  • 莱州

    隋唐时政区名。治所故址在今山东省掖县。隋开皇五年(585)以光州改称,大业(605—618)初改为东莱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莱州,天宝(742—756)初又改为东莱郡,乾元(758—760)初又

  • 旗下人

    见“旗人”(2460页)。

  • 木仲毅

    即“沐仲易”(1123页)。

  • 陈告司

    西夏官署名。西夏语音“埿绿能啰”。属中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6正、6承旨、6都案、17案头。

  • 也希丹毕嘉索

    即“罗藏丹森讲索”(1424页)。

  • 春浴

    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民间传统习俗。春节(盍什)期间,人们携带年食、行李从各自村寨聚集到有温泉的地方,搭起帐篷,住上3至7天,每天在温泉中洗浴,有的一日洗浴五六次之多。认为只有如此反复洗浴,才能消除疾病,

  • 奥里

    原为※奚族部族名,后作姓氏。一作奥理。为※五部奚之一。据《辽史》,奚于太祖五年(911)为契丹征服,入辽后,是部仍沿此称。至统和十二年(994),与※梅只部、※堕瑰部合并,名依旧。为圣宗时34部之一。

  • 赵琴仙

    1906—1928白族著名女革命烈士。原籍云南大理,生长于昆明。毕业于省立女子师范,在女中附小任音乐教员,倾向革命,在学生中组织少年读书会(云南少年先锋队前身),参与组织“妇女励进社”。经吴澄介绍,加

  • 钁里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属承天皇太后※宗德宫。又,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有东、西钁里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