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特
拉祜语音译,意为“最富有者”。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拉祜族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化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不仅占有较多的田地、牛马及其它生产资料,还经常雇长、短工和放高利贷,基本不参加农业劳动,主要靠剥削为生,实际是这一地区的地主阶级。
拉祜语音译,意为“最富有者”。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糯福区一带拉祜族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化出来的一个社会阶层。不仅占有较多的田地、牛马及其它生产资料,还经常雇长、短工和放高利贷,基本不参加农业劳动,主要靠剥削为生,实际是这一地区的地主阶级。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泽库县中南部,东接西卜沙和官秀部落,南邻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连锁乃亥、旺加等部落,北邻古德尕让和克里其那部落。为千户部落。名称来源一说为“噶尔色”之音转。“噶尔”指迎唐文成公主的吐
明朝为巩固北部边防,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建立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九个军事重镇,合称为九边。每镇卫所均有驿道相通,并置驿站,构成网络,以与中央联系。洪武四年(1371
县名。位于贵州东南部。为苗族聚居区。唐时置陁隆县,隶应州。宋属绍庆府所领诸羁縻州东部地区。元为思州安抚司与新添葛蛮安抚司交错地带。明始称台拱寨。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台拱厅。民国三年(1914)
辽代阻卜首领。圣宗统和二十一年(1003),率诸部降于辽。同年八月和翌年八月,相继两次亲自朝辽,并请婚,遭拒(《属国表》谓允婚)。二十三年,遣使贺辽与宋和好。后事史不载。
蒙古汗国政区名。元太宗于乙未岁(1235)建(一说建于太宗五年,1233)。治所故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或说在前苏联乌苏里斯克(即双城子)相对的克拉斯诺雅尔山城;一说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境;有说为今辽宁开
夫余国的官号。详见“加”(641页)。
宋代少数民族名。居唐代保州(治今四川理县北)、霸州(治今四川巴县东北)地。酋董氏。宋嘉祐(1056—1063)及熙宁(1068—1077)中,保州首领董仲元、霸州首领董永锡皆请命于朝。政和三年(111
普米族春节。具体日期各地不一,云南宁蒗在十二月初八,因其以该月初七为岁首。而兰坪和维西则在正月初一。一般为期三至四天,有时长达半月。除夕之日,各家除团聚吃年饭外,要在院内、大门外栽插青松,以示四季长青
族名。今纳西族。“么些”、“摩西”等名的同音异译。见于四川《盐井乡土志》。据调查,为四川盐源(盐井)纳西族旧时的自称。详见“纳西族”(1269页)。
见“汉儿行宫都部署院”(6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