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外婚制

外婚制

亦称“族外婚”。一种从自己所属社会集团之外选择配偶的制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演变流行至今。外婚制是氏族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最初由于分工和生存的需要,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原始血缘群体逐步由近及远排除直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开始分裂为二个互相通婚的氏族,并共同组成一个内婚部落。形成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后随着部落内婚界线被打破,还出现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以达到结盟的目的。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后又产生同村不婚、同家族或宗族不婚等禁婚规例。不同阶段的外婚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素质和繁衍,有利于增进通婚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促进人们共同体的发展。《礼记·杂记疏》:“诸侯不内取,舅女及从母不得在国中”。即周天子行内婚,诸侯行外婚。近现代汉、满、蒙、畲、锡伯、德昂、苗、黎等族的同姓不婚,纳西、白、水、布依、裕固、撒拉等族的同宗不婚,均系氏族外婚的遗迹。20世纪40年代,我国一些尚残存氏族组织或残余的民族,如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佤、布朗、门巴、珞巴等民族,仍实行氏族外婚制。台湾高山族布农人则严格实行氏族和胞族外婚。侗族有的行宗族外婚,有的行村寨外婚,即使同寨不同姓,也不得婚配。外婚制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自然选择作用;避免血亲婚配;因抢婚而发生;因图腾禁令而发生;为避免群内冲突等。

猜你喜欢

  • 希滩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六年(1408)二月,女真野人首领贾令哈、火秃等56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弗朵秃河等56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改作喜塔尔河卫,并说清代有喜塔尔河,在宁古塔(治今

  • 折可适

    1050—1110字遵正。宋代边将。党项族。折克俊子。幼弱,喜读书。沈厚有智略,善驰射。经鄜延帅郭逵荐举中廷试,补披带班殿侍,充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从种谔出塞,以勇健知名。元丰五年(1082),宋夏

  • 洛桑丹臻江错

    清代乍丫地区副呼图克图。藏族。俗称二呼图克图。五世大呼图克图圆寂后,由其一人管事,办理一切事务。道光(1821—1850)年间,因赴藏学经事,与六世大呼图克图图布丹济墨吹济加木参有隙,相互纷争10余年

  • 白狄

    春秋时狄人的一部。亦作白翟。一说狄人信仰萨满教,以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白狄居西,崇尚白色,穿白色衣饰得名。春秋初居牧于陕北高原(今延安、延长一带),隔黄河,河东居赤狄。部分进入晋

  • 宜州土兵暴动

    北宋僚人(今壮族)兵丁武装起义。景德四年(1007),宜州(治今广西宜山县)知州刘永规强役土丁伐木以修建官所,土丁不胜其任,屡遭鞭挞,激起武装暴动。在陈进指挥下,打回宜州城,击毙刘永规,推举卢成钧为“

  • 后唐末帝

    见“李从珂”(1026页)。

  • 不令支

    见“令支”(578页)。

  • 明代马驿

    明代京外驿站。设于交通线和通衢大道,任务是递送使客,飞报军情。洪武元年(1368)规定,60里或80里设置一驿,马驿有马、驴不等,冲要之地设马80匹、60匹、30匹,其余设24匹、10匹、5匹。马匹多

  • 孝安敬正皇帝

    见“耶律璟”(1304页)。

  • 托克推

    1583—1645清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瑚尔哈氏。天命四年(1619),同兄纳罕泰携属百余户归附后金,授佐领。天聪三年(1629),任护军参领,从太宗征明,至遵化。五年,随军征大凌河城,斩获甚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