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藤峡

大藤峡

峡名。系指黔江流经广西武宣县勤马至桂平县弩滩地段。两岸高山耸峙,江水奔流直泻,江面横亘一大藤,以作桥梁,故名。一般又指今桂平、平南、藤县、金秀、武宣、贵县、象州等“磐��六百里”地区,包括整个大瑶山境域,是瑶族主要聚居区。明代这里曾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瑶民大起义。成化元年(1465),浙江布政司左参赞韩雍率16万官军镇压瑶民起义后,为断绝瑶民交通,斩断大藤,易名“断藤峡”。正德三年(1508),两广总督陈金派人与当地瑶族义军订立《永通条约》,明武宗下诏镌刻《敕赐永通峡》。

猜你喜欢

  • 瓜州

    州名。唐置,治所在今甘肃省安西县。唐末先后为张义潮,曹议金辖地。五代初为甘州回鹘所控制。宋天圣八年(1030)入于西夏,为西夏西平监军司驻地。夏亡州废。元复置。

  • 营州道

    渤海王城赴唐营州(今辽宁朝阳市)的通道。为渤海5条对外交通干线之一。营州为古代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重镇,唐于此设平卢节度使,兼管渤海等东北诸族。“安史之乱”(755—763)前,渤海与唐联系常通过营州或

  • 怒贡

    清代云南维西土司对贡山县一带怒族征收的贡品总称。早在道光年间(1821—1850),维西康普土司喃文俊就向贡山怒族、独龙族索贡,规定每年每户交银1两、黄连或黄蜡1两、鹿皮2张,由土司派亲信征收,有时委

  • 刀斧之讳

    古代蒙古社会禁忌之一。蒙古人素敬火,视之为幸福和财富的赐予者,是纯洁的象征,可祛除不祥,是每家每户的保护者,故视火为神圣,禁止用刀触火,用刀到锅中取肉,或在火旁用斧头砍物。认为这样火就不会熄灭,故凡违

  • 完颜兑

    清初满族女诗人。字悦姑。工部尚书穆里玛之妻。康熙八年(1669),其夫党附兄鳌拜,伏诛。本人能诗善画,著有《花堁丛谈》及《花堁闲吟》。

  • 刘乞归

    北魏大臣。匈奴独孤部人。北魏定州刺史※刘罗辰曾孙。太武帝太平真君(440—451)中,任中散大夫。献文帝(465—471年在位)末,为主客尚书。孝文帝(471—499年在位),署东雍州刺史,赐爵永安侯

  • 折掘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陇右鲜卑之一支。亦作叠掘。初为部落名,后以为氏。原居于漠南、河套一带,其中一部分早迁入河西湟中廉川(今青海民和县西北)一带。据《晋书·郭黁传》载,鲜卑折掘曾送马于前凉西平太守赵凝处

  • 王罗祁

    唐代云南哈尼族大首领。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与郎、昆、梨、槃四州大首领王伽冲、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等,同向唐朝贡方物。其所辖地区,一说在滇东南六诏山区、文山、砚山一带。一说在楚雄州至思茅一带。该部

  • 鱼凫

    约春秋时期蜀人首领。继※蚕丛、※柏灌之后为蜀王。《华阳国志》云:其狩猎至湔山(在今四川灌县境),“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宋孙寿《观古鱼凫城诗》自注云:温江县北15里有古鱼凫城(俗称古城埂)。近

  • 龙济光

    1867—1925清末民初两广官僚军阀。字子诚。哈尼族。云南稿吾卡第五代土官龙汝霖之子。幼好武,性刚愎,惯权术。不满长兄※龙觐光代办纳更土司事务,串通胞兄龙裕光逼其让权,出走四川、广西。光绪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