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宗喀巴

宗喀巴

1357—1419

西藏佛教史上著名宗教改革者、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札巴贝。青海西宁西南宗喀人,故名宗喀巴。藏族。父伦本格元末官达鲁花赤(镇守官)。元至正十九年(1359),3岁随父谒噶玛噶举黑帽系四世活佛乳必多吉,受近事戒,取名贡噶宁布。二十三年(1363),7岁由父母送至甲琼寺出家,从噶当派高僧顿珠仁钦学经,受沙弥戒,取名罗桑札巴贝(通称罗桑札巴),精研藏文、密法、显教经论等。明洪武五年(1372),继续深造,访师求道。九年(1376),开始攻读显教重要论著,向萨迦派仁达瓦学《俱舍论》、《集论》、《入中论》、《量释论》,向顿桑瓦学《量释论》,在觉摩陇跟罗赛瓦学经文,研读邬由巴的《量释论译注》等。十四年(1381),返前藏,先后至止贡、桑朴、孜塘等寺进行立宗答辩。十八年(1385),向布敦弟子学密宗的经典注疏。居前后藏共20余年,学问精进,博通显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著有《建立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事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中论广释》、《辩了不了义论》等多种著作。在藏期间,对萨迦、噶举等教派上层享有各种特权,占有农奴,追逐利禄、生活淫靡、压迫剥削人民等弊端深为不满。为恢复佛教的纯洁性,倡议对宗教进行改革,严行戒律,要求喇嘛重苦行,持戒律,禁娶妻。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吸收其它教派教义的一些内容,创建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又称黄帽派,俗称黄教。永乐六年(1408),应阐化王札巴坚赞所请,到仲不垅为各寺僧众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七年,在西藏帕竹地方政权支持下,在拉萨大昭寺举办大祈愿会,俗称传大昭。同年,在拉萨东修建甘丹寺,驻锡此寺,弘扬教理。十三年(1415),应明成祖邀,派亲近弟子释迦也失赴明都朝谒,加强了西藏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十七年(1419),授意释迦也失主持兴建色拉寺。弟子众多,最著名者有扎希贝丹、释迦也失、根敦主巴等。卒于拉萨甘丹寺。一生著述颇丰,均收入《宗喀巴全集》。所创黄教对藏传佛教影响极深,逐渐成为诸派中最得势者。

猜你喜欢

  • 良弼

    1877—1912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字赉臣。大学士伊里布孙。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学校,毕业归国,入练兵处。历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补司长。时新设禁卫军,任第一协统领兼镶白旗都

  • 庞恬起兵

    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为篡汉制造舆论,派中郎将平宪至西海(今青海湖),诱骗先零羌豪良愿等献鲜水海(即西海)允谷盐池,设立西海郡,以配东海、南海、北海郡,合为四海郡。强迫羌人离开环海平原肥美

  • 木公

    1494—1553明代云南丽江土官、纳西族著名诗人。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纳西族名阿秋阿公。土知府木定(阿牙阿秋)之长子。明嘉靖六年(1527)袭父职。政事开明干练。嘉靖十五年(1536),授中宪

  • 武兴国

    南北朝时期略阳清水氐人杨氏所建政权。南朝宋昇明元年(477)底,※杨文弘在兄※杨文度被杀后,退屯武兴(今陕西略阳县),自立为武兴王,史称其建立之政权为武兴国。据有武兴、葭芦、白水等地。后受北魏及宋封为

  • 交广印度两道考

    书名。冯承钧译。原为法国伯希和(1878—1945)所著《考究贾耽路程》,1904年发表。此书凡两篇,一为陆路安南通天竺道;一为水路广州通海夷道,考究两路所经过之地名。时人称其为西方汉学家名作,为研究

  • 河蛮

    古族名。亦称西洱河蛮。属白蛮。“松外诸蛮”之一部。唐初即分布于今云南洱海地区,与当地六诏乌蛮并存。系不断迁入的汉族与当地白蛮等融合而成,故“自云其先本汉人”,语言、生产及习俗等亦与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

  • 东大庙

    见“荟福寺”(1599页)。

  • 珠卜衮

    见“耶律宗真” (1315页)。

  • 圣祖御制沪定桥碑记

    碑铭。康熙四十年(1701),清军平定驻打箭炉营官喋巴昌则集烈之乱后,提督岳升龙奏请于泸水旧渡口建铁索桥,四十五年(1706)桥成,四十七年康熙帝赐名泸定桥,并亲自撰文,勒石树碑以纪其事。碑文载《卫藏

  • 六戎

    戎人中六支的名称。古代史籍对戎人部数记载不一。如《礼记·明堂位》作“六戎”,《周礼·夏官·职方氏》作“五戎”,《尔雅·释地》作“七戎”。此外,尚有八戎、九戎之称。均泛指中国古代西部地区各戎。据《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