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

①一般指多民族国家里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有的国家系对外来移民的称谓,有的国家还指种族。 ②中国对人口比汉族处于少数的民族的称谓。中国民族众多,有史以来华夏——汉族人口就占大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中央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确认了汉族和38个少数民族,60年代确认16个少数民族,70年代确认1个少数民族,迄今为止,共确认55个少数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为91200314人,占全国人口的8.04%,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壮族,有1548万多人,100万人口以上的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哈萨克、黎、傣等17个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有畲、傈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等15个民族,人口在10万以下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为缔造伟大祖国、创造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们与汉族共同斗争,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有2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蒙古、藏、哈萨克等一些少数民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中国五大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十分富饶,尤以森林业、畜牧业和多种地下矿藏的资源丰富而著称。解放初,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社会还处于保留有浓厚原始公社残余或奴隶制或农奴制的社会发展阶段。一部分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很多少数民族普遍地信仰多种宗教,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土、门巴等一些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现民族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建立5个相当于省级的民族自治区,相当于地区级的30个民族自治州和相当于县级的124个自治县。已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有4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另有散杂地区建立了1500多个民族乡。新中国建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原来的剥削制度,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得到了全面的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获得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他们正在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猜你喜欢

  • 宇文黑獭

    见“宇文泰”(897页)。

  • 蒙政会

    参见“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2347页)。

  • 塔坦达

    满语与鄂伦春语音译。满语“塔坦”意为“窝铺”或“外出的住处”,“达”是“头目”或“长”的意思。鄂伦春语意为“一个火堆的首领”,两者皆指“家族长”或“狩猎长”、“小组长”。鄂伦春族※“乌力楞”为家族公社

  • 巴列沁

    达斡尔族中萨满(巫师)的一种。达斡尔语音译。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皆由妇女担任,特别是有多次接产经验的老年妇女居多。其中有少数人自称有“敖雷·巴尔肯”(狐仙爷)附体。也为人治病。

  • 蒙古翻译会试

    清代蒙古八旗翻译考试名目。雍正九年(1731)开设,只限于蒙古旗人参加。凡已中翻译举人或文举人皆可应试。会试题目比满文会试题目略简,只翻译,不试文论。首题从满文《四书》、《理性》中出题,次题选满文奏疏

  • 造案司

    西夏官署名。掌国家及宫廷首饰制造和作坊管理等事务。夏仁宗时期已有设置。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制订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列入国家机构等级的第五品。属末等司。

  • 诏龙法

    傣语音译,亦作诏法王,意为“天王”。见于《泐史》,宋代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第一任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叭真于淳熙七年(1180)入主勐泐(今景洪),“诏龙法名菩提衍者,则制发一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

  • 丹增达赖

    见“达赖汗”(729页)。

  • 钟都赉卫征诺延

    见“庄秃赖”(877页)。

  • 纳忽昆之战

    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击灭乃蛮部的战役。宋嘉泰三年(1203),克烈部为蒙古所灭后,乃蛮部太阳罕自恃强大,与铁木真争夺蒙古高原霸主地位,密约汪古部夹击蒙古。铁木真得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