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朗族

布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布朗”、“阿瓦”、 “瓦”和“”等。他称“濮曼”、“”。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澜沧、镇康、双江、耿马等地。人口82280人(1990年)。其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地区)一带。唐时称扑子蛮、蒲蛮、蒲人,分布在开南(今思茅一带)、银生(西双版纳自治州)、永昌、寻传(今云南澜沧江上游以西地区)等地。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元明清时称蒲蛮、扑子蛮,分布在澜沧江以西,今西双版纳和思茅、临沧等地区,受永昌、顺宁、普洱等府、州管辖。布朗族人民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元朝时,永昌、庆甸(凤庆)濮人曾多次起义。明宣德二年(1427),顺宁府雄摩等15寨濮人杀死十夫长阿茂及所属士卒80余人。清咸丰十年(1860),数千人参加了以哈尼族田四浪(又名田政)为首的起义,斗争延续了七八年。1904年,曼瓦寨布朗族抗缴苛捐杂税,曾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迫使国民党军溃退。1943年,他们又推翻当地头人的腐败统治,另选新头人。解放前,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聚居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定、巴达一带者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末期,实行农村公社制度。居住在澜沧、双江、镇康等地的已进入早期封建地主经济。崇拜祖先,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但仍保留原始宗教。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无文字,部分会傣文、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善种茶。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部山区保留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农业和手工业没有分离,商品经济不发达。

猜你喜欢

  • 茂州卫指挥使司

    明代地方官署名。洪武十一年(1378)设置。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境。故元茂州权知州杨者七及陇木头、静州、岳希蓬诸土官于洪武六年(1373)入朝贡献,与明朝建立关系。四川都司遣兵修灌县桥梁至陶关,

  • 阿敦达

    清代官名。满语音译,“阿敦”意为“牧群、马群”,“达”意为“头目”、“首领”,即是管马群的头目,汉译“牧长”。是太仆寺、上驷院及旗王府所置的官员,掌放牧、繁衍、训练马匹等事。从六品。

  • 水仡佬

    见“仡僚”(571页),“仡佬族”(572页)。

  • 苻洪

    285—350十六国时期氐族首领。原姓蒲,字广世,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先世为西戎首领。父怀归,为部落小帅。《晋书》称其“多权略,骁武善骑射”。时值永嘉之乱,常散家财,召集谋士商讨安危变通之

  • 折逋阿喻丹

    ?—994宋代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部大首领。淳化二年(991),率本部首领贡于宋,开辟茶马互市场所。后,与党项人争夺卖马商道灵州路,上表宋朝,请求援助,以通朝贡。与宋保持友好往来,接受宋之封赐,官至

  • 拓跋弗

    ?—294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孙,※拓跋沙漠汗之少子。西晋惠帝元康三年(293),继叔拓跋绰管辖拓跋部。史称其“聪哲有大度,为诸父兄所重,政崇宽简,百姓怀服。”在位一年卒,叔拓跋禄官继之。道武帝

  • 明代马驿

    明代京外驿站。设于交通线和通衢大道,任务是递送使客,飞报军情。洪武元年(1368)规定,60里或80里设置一驿,马驿有马、驴不等,冲要之地设马80匹、60匹、30匹,其余设24匹、10匹、5匹。马匹多

  • 出旗为民

    清代八旗汉军人等放弃旗籍编入民籍(或绿营)的称谓。与满、蒙官兵出旗外任民职或析入绿营为官充兵者不同。乾隆时,主要为解决满洲旗人生计而提倡此法,先京师而后风行全国各驻防地。其规定大致如下:(1)从乾隆七

  • 汉西域传补注

    书名。清徐松撰。2卷。作者于嘉庆十六年(1811)谪戍伊犁,曾亲历天山南北路,调查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以其亲身闻见,兼采有关记述,对《汉书·西域传》所载葱岭东西史地,进行考证,述其变迁沿革,作此补注。

  • 前秦

    十六国之一。氐族苻氏所建政权,故又称氐秦。东晋永和六年(350),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首领※苻洪乘后赵衰亡之机,在枋头(今河南淇县东南)自立为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欲西返关陇,旋暴死。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