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尔塔
东乡族自称,又译撒塔、撒里达、撒尔塔兀勒、撒尔塔黑台、萨尔塔郭勒、萨尔塔克沁、沙尔达固找、沙尔塔套尔、西尔达克沁。源自梵语sarta,意为“商贾”,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东乡族中广泛流传自己的祖先源于中亚细亚的撒尔塔人之说,这与东乡族源自中亚色目人的说法相吻合。
东乡族自称,又译撒塔、撒里达、撒尔塔兀勒、撒尔塔黑台、萨尔塔郭勒、萨尔塔克沁、沙尔达固找、沙尔塔套尔、西尔达克沁。源自梵语sarta,意为“商贾”,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东乡族中广泛流传自己的祖先源于中亚细亚的撒尔塔人之说,这与东乡族源自中亚色目人的说法相吻合。
云南土司名。明万历十三年(1585)置。治所为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辖境除耿马县外还包括今双江县、澜沧县部分地区。原为孟定府辖地。万历十一年(1583)孟定土官罕虔叛,后明军讨平之,于万历十三年分其地
土族语音译,意为“炒面盒”、“供献品”。土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今青海互助地区。约源自元、明时期。土族招待贵宾时,桌上摆一长宽各约20厘米的彩绘木盒(亦有用圆形木盒的),内装炒面,上装饰酥油花,顶端置
见“耶律善哥”(1322页)。
即一般旗地。清代八旗官兵所拥有的田地与庄屋。(1)清入关后,经朝廷3次大规模圈地分拨,京旗官兵人等计拥有畿辅老圈地亩140 158顷,各户皆分得一份数额不等的旗地,以本身子弟从农或令户下奴仆耕种,多数
唐代汉文史籍对今西藏之称谓。“吐”,一说系汉语“大”之唐音;“蕃”,藏族自称。亦指古代藏族政权。藏学界一般指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起,至9世达磨赞普时止。此后汉文文献虽偶有以吐蕃(或土蕃、特蕃)称之
?—705唐朝大臣。河南人。一说为鲜卑房氏(屋引氏),一说其先世房乾本出清河房氏,晋初使鲜卑,留而不遣,后裔随北魏南迁。武则天掌政时,历怀州长史等职。长安四年(704)十月,任正谏大夫、同凤阁鸾台平章
土家族的猎神。女性,又名梅山、梅嫦。传说有一猛虎危害乡里,此女英勇过人,与虎搏斗,与虎同亡,为民除害。被后人奉为猎神。每逢土家族猎人出猎前必祭祀。因其与虎搏斗牺牲时,衣服被虎抓破,故神位均设在偏僻角落
885—936五代后唐皇帝。934—936年在位。本姓王,镇州(今河北正定)人,生于平山,小字二十三。景福(892—893)中,其母魏氏被明宗李嗣源俘娶,遂收为养子,改姓李。从义父征战,屡有军功。同光
893—944五代十国后期云南大理国创建者。白族。祖籍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先世移居云南,融入白蛮,为白蛮大姓。世为南诏大臣。六世祖※段俭魏(段忠国),为南诏王阁罗凤大军将,败唐军有功,升清平官。四世
见“妫水”(1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