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比丁

比丁

①清代八旗编审人丁之称。其制3年编审1次。沿用“三年则大比”(《周礼·小司徒》)古制,原义即每届3年再次简阅天下民数、民实(指地亩、牲畜、房屋等生活资料数目。周代民间基层组织:五家立一“”,五比为一闾);又科举制度,每届3年乡试,亦谓之“大比之年”。此称,以“”为名,当包括“基层组织内人丁”和“比较”这双重意思。乾隆四年(1739)定,八旗遇比丁之年,将18岁(清初曾作16、15岁)以上者核明入册。六年,为杜绝逃避差徭,又定身满5尺以上者入册。八年(1743)定,遇比丁之年,造具《丁册》(又名比丁册)。 ②清政府对蒙古各盟旗定期编审壮丁制度。每3年以旗为单位编审1次。多在会盟时举行。凡男子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者皆列入壮丁,有当兵的义务。每苏木以150名为定额,其中50名为常备现役兵,其余100名为预备役兵。比丁时,将所有壮丁姓名、年龄、登记入档,由上级指派人员按旗原有比丁数、新添和除名壮丁数加以核实后,报盟转呈将军、都统,送理藩院备案。民国六年(1917)废止。

猜你喜欢

  • 陇西郡

    古地名。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设置,管理渭水上游绵诸、邽、冀、䝠、狄等戎。治所初在陇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天水郡以后,东部属县归天水郡,西部属陇西郡,郡治移至狄道(今

  • 牙里辛

    见“庄敬皇后”(878页)。

  • 绥农

    刊物名。绥远省农业学会和归绥农科职业学校合编。1936年4月创刊,半月刊。主编李树茂。以研究农学,促进地方建设,传授农业技术为宗旨。内容主要有论述、家畜饲养、土壤肥料、防治虫害、农村消息及粮食、皮毛价

  • 乌喇特后旗

    参见“乌喇特中旗”(349页)。

  • 小军机

    清军机处的职官之一。“军机章京”的俗称,亦名“枢曹”、“军机司员”。相对※“大军机”(军机大臣)而得名。雍正八年(1730),清因用兵西北,设立军机处,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谕旨,是为设小军机之始

  • 辘轳车

    即“勒勒车”(1986页)。

  • 不剌

    见“普剌”(2289页)。

  • 阇阇干

    蒙古国公主。又译扯扯干、扯扯亦坚。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女。嫁斡亦剌部长忽都合别乞子脱栾赤。生3子,名不花帖木儿、不儿脱阿、巴儿思不花。封延安公主。一说嫁忽都合别乞另一子亦纳勒赤。

  • 奥石河千户所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亦作奥江河千户所、阿实河所。永乐五年(1407)正月,女真野人土成哈来朝,命以其居地置所,与喜乐温河等12卫及得的河千户所同时建立。《明会典》、《明史》不载该所,但有鱼失

  • 伊尔达纳比

    见“额尔德尼伯克”(25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