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书名。宋司马光(1019—1086)撰。294卷, 《目录》、 《考异》各30卷。治平三年(1066)始撰,元丰七年(1084)成书,共历时19年。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历官天章阁待制,翰林学士,端明殿、资政殿学士。尚书左仆射。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学识渊博,尤长于治史。尝有志撰写通史,初以《通志》8卷进呈,起战国至秦二世,英宗嘉纳之,诏置书局于崇文院,命续修。光受命,奏调刘邠、刘恕,范祖禹入局。刘邠协修两汉史部分,刘邠协修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史部分,范祖禹协修唐史。书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是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1362年史事,按年编次,据史事发生始末,分层次先后,加以胪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头绪纷繁之史事,则以时间先后为序,年经国纬,条理分明。取材范围极广,除17史外,征引杂史凡322家,其余谱牒、家传、行状、笔记、小说,无不刻意搜求,“左右采获,错综铨次”,于唐五代史事尤然。撰写程序,先由刘、范等人标出事目,排比史料,以年月日为“丛目”,继就史事异同详略,考订整理,以成长篇,最后由光总纂,删为定稿。如范祖禹所写《唐纪》600卷,经光删定为80卷。率皆删繁就简,言必有据,文字精练,自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与纪传体有别的编年体通史和“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的史学名著。由于对史料有所斟酌取舍,于各种记载中分歧较大的史事仅择其证据分明、情理近实者修入正文,因撰《考异》以说明其故。又以“臣光曰”的形式附史论于有关记载之后。原有元祐七年(1092)初刻本,已不可见。南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外间流传亦多残缺。北京图书馆藏有294卷的足本。通行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

猜你喜欢

  • 武都氐

    见“白马氐”(597页)。

  • 百粤

    参见“百越”(747页)。

  • 奴儿干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二年(1404)二月,奴儿干女真首领把剌答哈与忽剌温兀者卫诸首领来朝,明廷在其所居之地置卫,以把剌答哈、阿剌孙等四人为指挥同知。卫治在今黑龙江下游与恒滚河(今阿姆贡河

  • 内大臣

    清代供职君侧的大臣。侍卫处置此,凡6员,秩一品。此缺,有奉特旨补授,亦有将散秩大臣、八旗都统、前锋及护军统领、各省满洲将军等职名开列以供皇帝挑选者。如将该大臣放补将军、总督者,其内大臣事务另行简选以“

  • 塔布囊

    明代蒙古对女婿、仪宾的称呼。蒙古语音译。亦译倘不能、倘不浪、傥不良、他不能、他卜能、拓不能、它卜囊、他卜浪等。一说源于“五王”,即弘吉剌、兀鲁兀、忙兀、札剌儿和亦乞列思5部探马赤。此五部在元成宗以后相

  • 权位

    西夏官位。西夏文《官阶封号表》载在中书、枢密位之下。有统军、煌行两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小王子

    明代东蒙古(鞑靼部)可汗的别称。元室后裔。始于马可古儿吉思(乌珂克图汗)。明代蒙古战乱纷呈,权臣专权,可汗成为权臣争霸的工具,任意废立或杀害。岱总汗脱脱不花与瓦剌领主也先争权,兵败被杀。景泰五年(14

  • 马祜

    ?—1676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哲伯氏。世居韩楚地方。顺治初年,考授兵科他赤哈哈番。九年(1652),中进士。选为敬谨亲王教习,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品级官,升刑部员外郎。时钦天监初设满官,以

  • 札鲁花赤

    见“札鲁忽赤”(435页)。

  • 驯鹿

    动物名。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俗又称“四不象”。分布于欧、亚及北美洲的北极圈附近。居住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养之作为交通工具。鄂伦春含义之一,即为“使用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