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邦波

邦波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民鸟”或“丁珞”,后者意为“近处的珞巴”,现改称“阿迪”。据传,与※博嘎尔部落同为阿巴达尼第三子后裔,包括邦庸、邦兵、邦哥、邦日、达根、岗杜、依腰、布吉、莫格、岗日、格钦等氏族。分布在米林以南的喜马拉雅山中。男子头戴用藤条编成的有沿帽,穿羊毛织成的短袖上衣,长仅及脐部。腰左侧挂刀,刀鞘用竹篾编成,亦挂箭筒及烟袋,因常嚼烟叶,牙齿发黑,下身蔽以猫皮或布。旁邦妇女挂红、蓝、白色串珠,一般5—6串,多的达15至20串,头后边挂两个直径约2寸的圆铜片,下身穿长及膝的裙子,里挂3寸左右的梯形小铜片,走路时叮当作响。与藏族、博嘎尔部落均有传统的贸易关系。

猜你喜欢

  • 壮大

    亦作状达、专达等。满语音译,汉译“什长”,即十户或10人之长。清初满洲等族居民住户中和军事组织中基层单位的管辖人。(1)满族村屯居民中,每以10户立一长;遇出猎,亦以10人立一长。于游牧部落蒙古中,制

  • 苏朗

    ?—1674清朝武官。蒙古正黄旗人。乌梁海氏。喀喇沁宰桑之后裔。崇德二年(1637),率众归清,授牛录章京世职。管喀喇沁牛录事,兼任甲喇章京。三年,随军征明,至北京。六年(1641),从征明,围锦州,

  • 平夷碑记

    碑名。原碑在云南丽江(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西的石鼓。清嘉庆八年(1803)九月,云贵总督觉罗琅玕立。碑高122厘米,宽60厘米,碑额四字,篆文;碑文12行,右行,正书。内容记述云南省丽江府维西厅(今

  • 和硕特中路中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恭格族叔父雅兰丕勒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归清,封札萨克固山阿穆尔��贵贝子,建旗。分4佐领,隶巴启色特启勒图盟,归喀喇沙尔(今焉耆

  • 天祚皇帝

    见“耶律延禧”(1309页)。

  • 博尔博户大渠

    清代新疆重要水利设施。又称哈尔博户大渠。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决定兵分三路收复新疆,居住在伊犁的锡伯族军民300人闻讯后,在总管喀尔莽阿率领下移居博尔塔拉(今博乐县一带),从事耕种,并开挖了这一

  • 尉厥里

    见“乌古部”(332页)。

  • 大度民寺

    西夏佛寺。仁宗乾祐二十年(1189)为仁宗即位五十周年印施《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延请宗律国师、净戒国师、大乘玄密国师、禅法师在此作大法会,凡十昼夜,施食、诵咒、读经、饭僧、济贫、释囚,散发4种佛

  • 番大藏经

    见“西夏文大藏经”(714页)。

  • 反“人籍费”斗争

    延边朝鲜族人民反对官府、※乡约勒索的群众运动。民国初期,和龙县豪绅陈天障和县知事杨培祖勾结,设立所谓“总社”(地方行政机构),除向人民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外,又以征收“入籍费”为名,要每户朝鲜族交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