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卿
清朝将领。云南阿迷州(今开远)人。回族。乾隆十年(1745)中武进士。二十年至三十五年间1755—1770,由贵州守备、都司、游击升至四川越嶲营参将。三十六年(1771),参预平定大小金川。三十八年(1773),升四川永宁协副将。四十九年(1784),擢福建建宁镇总兵,参予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五十五年(1790)因病归里。
清朝将领。云南阿迷州(今开远)人。回族。乾隆十年(1745)中武进士。二十年至三十五年间1755—1770,由贵州守备、都司、游击升至四川越嶲营参将。三十六年(1771),参预平定大小金川。三十八年(1773),升四川永宁协副将。四十九年(1784),擢福建建宁镇总兵,参予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五十五年(1790)因病归里。
即“俱战提”(1888页)。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官枢密使。大德五年(1139)二月,奉崇宗李乾顺命,与大将讹同为陕西招抚使,同延安招抚使李世辅出兵攻陕西。五月,李世辅
曾活动在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额河下游及察隅河上游的一支古老居民。擅农事和射猎。讲自己的土语。约在19世纪上半叶,其首领司那热布颠率众与藏族发生激战,终因失败而迁走他地。至今当地还有据称是烔人留下的梯田、
见“司廊”(654页)。
明代四川卫所名。宣德四年(1429)正月增置。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境。时松潘卫指挥使吴玮以松潘“地临生番,近尝窃发”,而松潘卫旧有三千户所,兵力寡弱,难以控制,奏请增乒设站,加强统治,遂增置该千户所。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中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的官名。一译作丁卢。如史载宋庆历五年(1045)闰五月,西夏派遣使臣鼎罗威明叶云等赴宋朝谢册名。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明代藏族土司名。地在今四川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州交界地域。建置确凿年代欠详。史载正统九年(1444)正月,明廷应四川伽木隆宣慰司之请,命喇嘛班丹伦竹为其地灌顶国师。八月,宣慰使克罗俄监灿奏伽木隆西北境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西5里的红河北岸。1971年秋修筑梯田时发现。1972年经过清理,发现很多文物。墓室壁画尤具特色,内容丰富。有护乌桓校尉车马出行图、宁城护乌桓校尉府图、乐舞百戏图、牧马图、朱雀
明代藏区地方官署名。洪武七年十二月(1375.1)置。辖地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贡觉境。万户府设置等情况,史籍记载阙如。
清代专门培养蒙古八旗子弟的学校。内务府下属机构。乾隆十二年(1747),在咸安宫官学内设立。设管理事务大臣1人,总裁3人、蒙古教习、额外蒙古教习3人,收蒙古八旗官学生24名,主要学习蒙古经书及文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