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锡伯族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人口172847人(1990)。“锡伯”为本族自称。词义一说为“瑞兽”,或“带钩”;一说是地名。族源说法不一:一说为鲜卑后裔,出自东胡系;一说源于室韦,为通古斯族不同部落结合而成;一说为女真后裔,与满族同源。目前多力主第一说,以室韦、须卜、犀纰、席伯、西伯、失比、喜伯、师比、席北、史伯、西僰皆鲜卑音转。据载,其先世初居大兴安岭鲜卑山一带,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影响,众渐南移,其中一部分仍析居嫩江、绰尔河、松花江流域一带。明代隶于蒙古科尔沁部。17世纪中叶以前,相继居住于墨尔根(今嫩江)、齐齐哈尔和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市)等地。满族兴起后,部众被编入满洲八旗,发往东北三省及北京等地驻防。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木之乱、统一西北地区时,为巩固西北边防,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遣其兵1000人,合眷属共4000余人,自盛京徙居伊犁,编成7牛录,称为锡伯营。其人原为打牲部落,主要从事狩猎和游牧,西迁后逐步转向农业。为发展生产,嘉庆七年(1802),营总管图默特在广大兵民支持下,主持开凿总布察尔大渠,引伊犁河水灌田,为新疆的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20年代,张格尔发动反清叛乱,该营官民,与新疆各族人民密切配合,予叛军以沉重打击。在喀尔铁盖山战斗中还生擒 张格尔。六十至七十年代,沙俄扩张主义势力和阿古柏侵入新疆时,曾多次协同清军,英勇奋战,为收复伊犁和南疆立下战功。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察布查尔锡伯族人民组织骑兵,连积极参加斗争,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迎接新疆和平解放而努力。居住于东北的锡伯族人,在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反封建的斗争中,也屡建殊勋。1946年和1949年,两地锡伯人分别获得解放。新疆锡伯族因居住集中,仍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以满文为基础创制的民族文字。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原通用满文,后改用汉文。多信仰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原宁西县建立察布查尔自治县,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猜你喜欢

  • 术堵

    彝语音译。又称“子术”。四川凉山阿都土司统辖地区单身奴隶名称,类似※呷西。归黑彝占有者,无任何人身自由,随时可被买卖或杀死。归土司占有者,在衙门内做杂活,境遇稍好。

  • 屯齐山卫

    见“秃里赤卫”(1084页)。

  • 珠敦河卫

    见“诸冬河卫”(1951页)。

  • 大逻便

    见“阿波可汗”(1226页)。

  • 萧余里也

    辽道宗朝大臣。字讹都碗。契丹族。国舅※萧阿剌子。兴宗重熙年间,以外戚入仕。道宗清宁初年,补祗候郎君,娶兴宗次女郑国公主斡里太,拜驸马都尉,累迁南面林牙。因父与北院枢密使萧革不和,受排挤,出任奉先军节度

  • 罗卜藏扎什

    ①(? —1750)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执政时期,任卓尼尔职,管辖近拉萨之占达、墨竹工卡、乌苏、江堆达、鹿马岭五塘等处驿站,后参予珠尔默特谋反,阻断台站,断绝中央与西藏的文书往来。

  • 军户

    ①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名,因隶属于军府,故称。或称府户、兵户、营户。其子弟世代为兵,终身服役,除作战外,还要承担戍守、种公田、运输、修建等,社会地位低下,境遇惨苦,非经放免,不得脱籍。亦

  • 伊克明安部

    蒙古部名。本厄鲁特蒙古辉特部,姓伊克明安。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准噶尔,兵败伊犁,该部首领巴桑台吉因与辉特部虽同姓,而非其族,率300户附清,封辅国公。后拒从辉特部叛清,被清廷迁至黑龙江富裕河

  • 主巴

    ①藏传佛教“主巴噶举”的简称。亦作竹巴、竺巴。 ②西藏墨脱县操门巴语仓洛话居民的自称。相传其先民原住※“主隅”,故名。由此东迁至白马岗定居,迄今历十代。 ③墨脱县门巴族的一种佛会名称。

  • 谿涅

    藏语音译。见“谿堆”(25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