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鹿棋

鹿棋

内蒙古牧区的传统棋类。蒙古语称为“鲍格因吉勒格”。起源于7—8世纪以前,在游牧民族中流行,距今已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就刻有这一棋盘。蒙元时期,在蒙古族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1948—1949年间在蒙古古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窝阔台的汗宫万安宫(建于1235年)废墟中出土一副鹿棋棋盘,其格式与现在流行的完全一样。棋盘成正方形,经线、纬线各五条,对角斜线6条,交叉成25个点。在中心经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语称“乌拉),一为尖顶形,一为平顶形,内有十字线,亦构成几个交叉点。由2人对弈,一方执2子,称作鹿(蒙古语为“鲍格”)。另一方执24子,称作狗(蒙古语称“脑亥”)。对弈之前,在内层的交叉点上放8只狗,成正方形,余16子备用。两只鹿放在中心经线的两端。鹿子按直线先走,跳过一只狗,即将此狗杀死。若有两只狗挡路则不能通过,只能向空点移动一步。执狗子方用所余16子设法阻止鹿的跳杀,待16子用完后,再移动棋盘上的狗子,躲避或阻档鹿子跳杀和移动。最后不是鹿被围死,就是狗被杀光,以此定胜负。因线条纵横交错,变化多端,趣味无穷,且可就地画盘以石子对弈,十分方便,故千余年来,长盛不衰。流传到农村后,人们更其名为“狼吃羊”,改鹿为狼,称狗为羊,两座山都变为尖顶山。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亦有此棋,称为喇嘛棋或和尚棋,其源流待考。棋盘相同,但仅有一座尖顶山。子数及下法与蒙古鹿棋不同,一方为“和尚”执1子,放在棋盘中心点,另一方执16子,放在棋盘外围点上。和尚以挑担方式(亦有以穿死前方同直线上相连的两子方式)吃子,另一方设法将和尚逼入山顶或死角困死,和尚被困山顶时可飞行到中心经线另一端无子占据的点上逃生。

猜你喜欢

  • 杨毅

    ?—337东晋时前仇池国君主。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难敌子。东晋咸和九年(334),父卒,继位,自号使持节、龙骧将军、左贤王、下辩公,以叔杨坚头子杨槃为冠军将军、右贤王、河池公。咸康元

  • 督办垦务公所

    清末民国初年在内蒙古西部办理垦务的机构。宣统二年(1910)设于绥远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三年(1911)三月,由绥远城将军坤岫兼任垦务督办。下设秘书2员,及财政、考工、蒙务、文牍、庶务5科,分别办

  • 汶山郡

    古地名。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一说四年(前113)设。地节三年(前67)居民冉駹夷提出立郡赋重,汉改为蜀郡北部都尉。东汉灵帝时(167—189),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会

  • 素叶城

    见“碎叶城”(2351页)。

  • 大于越府

    见“于越”(58页)。

  • 乞牙惕

    为“乞颜”的复数。见“乞颜”(122页)。

  • 屯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三年(1405)八月,女真首领可怜哥、歹颜哈等49人来朝,明廷命设屯河、安河2卫,以可怜哥等为指挥、千百户、卫所镇抚。其地在今黑龙江省汤旺河流域。

  • 兵獳司

    唐时南诏衙署名。为军事机构,掌管军事机密情报。参见“南诏官制”(1594页)。

  • 合懒路

    金、元地方政区名。合懒,一作合兰、曷懒、海兰等。元亦称合兰府。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已有其名。因境内有曷懒水得名。路治在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东南1800华里,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城南5里处,一

  • 满都鲁

    1426—1479明代蒙古可汗。又译作满都古勒、满都固理、满都古尔、满都兀勒等。明人记载或误作满鲁都。孛儿只斤氏。元裔※阿寨台吉季子,岱总汗※脱脱不花异母弟。岱总汗长子摩伦汗被翁牛特部领主毛里孩王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