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李德裕

李德裕

【生卒】:787—849

【介绍】:

初名缄,字文饶,行九。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宰相李吉甫之子。以荫补校书郎。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出为浙西观察使。又历义成、西川诸镇。文宗大和七年(833)入相,封赞皇县伯,世因称“李赞皇”。武宗会昌间,再次入相,拜太尉,封卫国公,权重一时。世又称“李卫公”。他是“牛李党争”中“李党”之首领,政绩颇著,曾先后多次遭到牛党的诬陷和打击,被多次贬官,最后贬死崖州司户参军,故世称“李崖州”。新、旧《唐书》有传。李德裕历仕六朝,出将入相,文采风流,颇多建树,实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一生著述甚富,今存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全唐诗》录其诗1卷。《全唐诗补编》补诗9首、16句。

【生卒】:787—850

【介绍】: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文饶。初名缄,又名掌武,似弱冠改名德裕。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吉甫子。早岁盛有词藻,而不乐应举,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穆宗即位擢升翰林学士,禁中书诏,大制作多诏德裕起草,与元稹李绅齐名,合称“三俊”。不久,受宰相李逢吉排挤出为浙西观察使,复历义成、西川诸镇,政绩卓著。文宗大和六年(832)以兵部尚书召入。次年,拜相,封赞皇县伯。武宗即位再度任相,秉钧会昌一朝前后六年。在武宗支持下,他内定叛镇,抑制权阉,整肃科举吏治;外御回鹘等侵陵,使朝廷一时呈中兴之势。封卫国公,拜太尉。宣宗大中初,受牛党打击,迭遭贬谪,先后贬为潮州司马、崖州司户参军。大中三年十二月(公元850年1月)卒于崖州任所。后人因有“李赞皇”、“李卫公”、“李太尉”、“李崖州”之称。

李德裕在历史上以政治才能著称,为牛李党争时李党领袖。但文学才能也曾获得历代文人的高度评价。他兼擅诸体诗文,尤以文章成就为高;他的一些论及文学创作的篇什亦不乏精辟独到之见,为后世所称引。其文以《会昌一品集》所收政治性的应用文致力最深。会昌朝,他身为宰相,亲自撰写了许多册命典诰奏议碑赞军机羽檄等,不仅数量之大“为唐人文集所仅见”(陈鸿墀《全唐文纪事·体例》),而且文笔高妙,独步一时。其中奏议羽檄之类一般为散体,制诰敕书之类一般为骈体。古代论者尝以汉唐政论文高手晁错、陆贽与李德裕相比。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读(会昌一品集〉》甚至以为李文“无论其文辞剀凿瑰丽而已,即揣摩悬断,曲中利害,虽晁、陆不及也”。明白准确,并能委婉地达意尽意是李文主要特点。其诗赋在中晚唐也独具一格,内容大多围绕仕隐矛盾、宦海风波来状物抒情。文宗时罢相南贬袁州后所作辞赋尤多,诸赋抒写身遭谴逐,览物兴怀之情,文辞优美,感情真切。开成元年(836)所作《大孤山赋》,欧阳修称许道:“赞皇文辞,甚可爱也。”(《集古录跋尾》卷九)其诗以五言见长,古体、律绝兼而有之,以五古为最多。五言诗大部分寄情于平泉山庄的树石景物,透露出李氏对家乡风物的深切眷念,就中可以窥见作者思想深处的仕隐矛盾。诸诗随物赋形,平淡清雅,王士祯以为“别集忆平泉五言诸诗,较白乐天、刘梦得不啻过之”(《池北偶谈》卷一七)。七言诗现存不多,但七律《谪岭南道中作》、七绝《登崖州城楼作》等,常为一些唐诗选本所采录。晚清李岳瑞论其诗以为“古体出入陶、谢,律体颉颃文房、子厚”(《李卫公传》)。其诗风格清新浑雅,自具特色。中晚唐文人词初兴,李德裕也有一些词作。南宋许《彦周诗话》录其《步虚词》二首,并给予很高评价。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谓李创《望江南》调,后来白居易等都用此调填过词。德裕此词虽亡佚不可见,但在当时则有创调之功。李德裕的文学思想与其诗文作品一样,颇有不同流俗的见解。《文章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一些文学观点。首先,他主张为文应明白切实,具有实用性,认为“琢刻藻绘,珍不足贵”,后世论者从为文角度推重其政治性应用文无不由此。其次,他又主张诗文应不拘形式,自然抒写,“意尽而止,成篇不拘于只偶也”。其诗赋平淡清雅,重在自然抒写性情,正是这种主张的体现。清代创性灵说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引此语,恰在于其论诗倡导自然抒写性情之意与李氏相符。最后,还提出诗文应当继承《诗》、《骚》传统,在前人的文意辞语基础之上注重意境的创新。此主张对后人在诗文中追求意境的创新很有启发。李德裕的作品,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姑臧集》五卷,《穷愁志》三卷,《杂赋》二卷。今传《会昌一品集》又名《李文饶文集》、《李卫公文集》,通行者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李氏另编有《次柳氏旧闻》一卷,所记源于柳芳高力士语,共十七条,皆为玄宗时事。此外,其《文武两朝献替记》、《会昌伐叛记》尚有残文见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傅璇琮、周建国合撰《李德裕文集校笺》。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傅璇琮有《李德裕年谱》。

猜你喜欢

  • 向若

    假若,假使。皇甫曾《遇风雨作》:“向若家居时,安枕春梦熟。”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介绍】:李商隐五律诗《蝉》首联。两句揭示出寒蝉“高”与“饱”、“费声”与“徒劳”的矛盾,写蝉即以喻人,隐寓作者自己因品格高洁而穷愁困苦、虽悲鸣传恨而无人同情的悲剧性命运。

  • 仄起

    近体诗的起句形式。指一首诗首句的第二字为仄声。如五律有“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七律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诸种仄起式。

  • 老龟延祸

    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载:吴孙权时有人入山得一大龟,因大龟能言,因此想献给吴王。夜间系龟于桑树下,大龟认为自己虽然要被杀掉,但是肉不能煮烂,大桑树说如果烧桑树就能煮烂。至建业,烹龟,烧柴万车而龟犹

  • 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介绍】:张谓作。一作严维诗,非。征君,征士的敬称,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此诗首联点时地,以景传情,透出羁旅思乡之感,为下文怀人念远张本。中间两联直抒胸臆,写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愁。结联怀人,见出“

  • 王遘

    【生卒】:?—793【介绍】:唐代诗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至德二载(757)为南昌令。大历中为祠部郎中兼侍御史,与皎然等在常州联句。后为金部郎中。德宗时为苏州、楚州刺史。贞元九年(793)卒。《

  • 李殷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曾寓居洞庭畔,西游长安、京西边塞等地,应举不第。与刘驾、曹邺、薛能等有交往。刘《送李殷游边》称其“诗句满魏阙”,薛《送李殷游京西》引为知己,称与李“论诗永共亲”。

  • 长风破浪

    南朝宋宗年少有高才,其叔父宗炳问其志向为何,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见《宋书·宗传》。后因以“长风破浪”喻指人的志向远大,气魄雄伟,奋勇前进。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 马伏波

    即马援。马援曾以伏波将军讨平交趾之叛,故称。杜甫《奉寄别马巴州》:“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

  • 虚实对

    指对仗的两词虽词性相同,但一为实体词,另一个为非实体词。即以实字对虚词。如贾岛《病起》:“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以“身事”对实物“兰花”,即虚实对。参阅清沈德潜《说诗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