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杨虎、刘六起义

杨虎、刘六起义

明代中期河北农民起义。河北地区是明朝统冶中心,皇室和勋贵在这里广占庄田,农民土地大都被他们侵占。同时,明朝在京畿实行强令民户寄养官马的政策,按岁征驹,种马若死或孳生不足数,养马户需要赔补。明朝人认为“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交河人杨虎在霸州(今河北霸县)、文安等地领导农民起义。正德五年十月,文安人刘六(名宠)、刘七(名宸)兄弟在霸州文安发动起义。起义军从民间得到大批官家战马,一昼夜奔驰数百里,官军马少,无法追击,不久,又与杨虎领导的起义军联合,军势日盛。正德六年冬,起义军分兵两路,刘六、刘七、齐彦名转战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杨虎、刘惠、赵鐩转战河南、山西。为了联合进攻北京,两军又会师霸州,进逼京师。明朝政府急忙派兵部侍郎陆完提督军务,率大军前来镇压。起义军为了暂避敌锋,挥戈南下,围攻山东济宁,焚粮船一千二百艘。此后,起义军又分兵作战。后杨虎在江苏宿迁战役中溺水牺牲,这支起义军由刘惠、赵鐩率领,坚持战斗,最后在湖北应山为明军所败。正德七年正月,刘六、刘七重入河北,攻霸州,进逼畿内香河、宝坻、武清等县。四月,明朝政府动用十万人合围起义军。刘六、刘七突围后入河南,转移到黄州(今湖北黄岗)。五月,刘六因风折帆樯,被击落水死。刘七、齐彦名沿江东下,到芜湖、镇江、南通。八月,最后失败,刘七投水死。

猜你喜欢

  • 蒙古军

    元代军队的一种,系由蒙古人与色目人组成。据史书记载,蒙元时期,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论众寡,尽签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这是蒙古统治者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通称“间岛协约”。中国吉林省与朝鲜以图们江为国界,所谓“间岛”,是图们江中的一小沙洲,位于中国一侧,自然属于中国领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朝鲜因闹灾荒有农民渡江至间岛开垦耕种,每年向中国缴纳租金。日

  • 官制改革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时期为维持满洲贵族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第二天就下令改革官制,企图假立宪之名,行中央集权之实。

  • 文学社

    清末湖北革命团体。前身为日知会、军队同盟会、群冶学社,振武学社。1910年(宣统二年)同盟会员蒋翊武等人因振武学社已暴露,商讨改名文学社。次年1月30日(宣统三年正月一日)借新年团拜,正式成立于武昌黄

  • 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

    清末留日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是南明永历帝死亡二百四十周年, 4月26日(三月十九日)是明崇祯帝自缢纪念日。章炳麟、秦力山等十人倡议,于此日在东京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

  • 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期间英美等帝国主义策动中国东南各省督抚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英国为了防止义和团运动波及南方,影响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防止其他列强乘机染指自己的势力范围,经外交

  • 武丁征伐多方

    商代和西周初年的古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把王畿周围的异姓部族称作“方”。因其数众多,总称“多方”。武丁时期,与商敌对的方国主要有土方、邛方、鬼方、羌方等,他们大都位于商的西北面,其中土方和邛方还经常

  • 俄蒙密约

    包括1912年11月3日沙俄与外蒙当局非法签订的《俄蒙协约》及《商务章程》。主要内容有:蒙古终止对中国的过去关系,俄国政府扶助蒙古自治,并为其编练军队,不准中国军队进入蒙境和汉人移居蒙地;俄人在蒙古享

  • 约法会议

    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御用造法机构。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并解散了国会后,立即向约束其权力的《临时约法》开刀,要求政治会议修改约法。但政治会议是由袁指定议员组成的咨询机构,并无造法资格。于是政治会议议决另

  • 侨置郡县

    从八王之乱到西晋灭亡,中原地区有八十万人南迁。南迁人口,多以宗族或乡里关系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时称之为“侨人”。东晋朝廷为控制侨人,维护南迁的世族地主利益,遂在侨人居住集中地区设置与侨人籍贯同名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