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海防之议

海防之议

1874—1875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政府内关于海防问题大争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遍告危机。1874年(同治十三年)美日联合侵略台湾,清政府以承认日本侵略是“保民义举”,赔偿军费五十万两了结。总理衙门将此举归之于“海疆备虚”的结果。《台事专约》签订后五天,1874年11月5日(同治十三年九月廿七日)总理衙门奏请“切筹海防”,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措施。同日,清廷将此折交滨江沿海各省督抚、将军于一月内详筹复奏。广东巡抚张兆栋代奏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所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主张建立北、东、南三洋水师,每洋配备新式军舰十六艘,各设制造轮船、枪炮、耕织机器三大工厂。李鸿章、郭嵩焘等上奏都支持总署六条措施。顽固派以通政使于凌辰和大理寺少卿王家璧为代表上疏攻击洋务派的主张是“用夷变夏”, “欲竭中国之国帑、民财而尽输之洋人”。他们认为治国之本在人才而不在器械,只须“裁捐纳”、“严保举”、“慎重科目”就可“以养明大义之人才”。中国无须新式武器,不需海防, “但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也。非不练兵,但因我士卒之心,结以忠义,不必洋人机巧也”。他们主张以封建的纲常礼教团结“人心”,达到“防夷”自强的目的。筹设海防必须巨额资金而收复新疆也需大笔饷项,清廷当时面临着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究竟何轻何重,孰先孰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移塞防之饷以筹海防,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新疆即使收复, “将来断不能久守”,而应舍弃新疆专备海防。山西巡抚鲍源深、河南巡抚钱鼎铭、刑部尚书崇实等上奏支持李鸿章的主张,请罢西征军事。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认为李鸿章的主张是“最上之策”。湖南巡抚王文韶认为“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 “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左宗棠力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目”。军机大臣文祥“排众议不决者,力主进剿”。1874年(同治十三年)初,筹议海防的各地复奏大体汇集,因同治病死,拟议中的“廷议”推迟到1875年5月(光绪元年四月),清廷最后采纳了洋务派的意见,委任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每年从关税和厘金项下拔出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北洋先创设水师,然后“以一化三”,十年建成南、北、粤洋水师。同时否决了李鸿章放弃新疆之议,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持续半年之久的海防之议遂告结束。

猜你喜欢

  • 英美法修约交涉

    1854—1856年(咸丰四——六年)英法美三国侵略者向清政府进行的要求全面修改条约的交涉活动。为了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法美两国歪曲《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有关在十二年后对贸易及海面各款可“稍有变通

  • 修筑铁路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大论争之一。1880年(光绪六年)中俄边境吃紧,应召入京商议军事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条陈“急造铁路”,指出铁路“于用兵尤不可缓”,并提出修筑北京至汉口、北京至浦口和北京至沈阳、北京至甘

  • 郭谘方田均税

    宋仁宗时清查隐田,整顿赋税的尝试。仁宗即位后,隐田逃税日渐严重,财政窘迫。景祐(公元1034年—1038年)初,大理寺丞郭谘与秘书丞孙琳在洺州肥乡县(今河北肥乡)以千步方田法清丈民田,除无地有租四百家

  • 七科谪

    秦汉时期征派到边疆服兵役的七种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征发逃亡犯人、赘婿和商人去攻取陆梁地(即五岭),设桂林、象、南海三郡。汉武帝时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发七科谪给贰师将军运军粮。这七

  • 管仲治齐

    春秋前期, 管仲(名夷吾、字仲)经齐国大夫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相,改革齐国内政。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实行国、野分治, “三其国而伍其鄙”。分齐的国都及其近郊地区为二十一乡,其中士乡十五,工乡和商

  •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五霸,一作五伯,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 开皇五铢

    隋朝货币。隋以前各朝币制紊乱,钱币名品甚众,轻重不等。隋文帝登极之始,即下令更铸新钱。该钱圆形方孔,上刻文曰“五铢”,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称为“开皇五铢”钱。开皇三年 (公元583年),隋

  • 浙东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领导者为裘甫(一作仇甫)。浙东是唐王朝财赋主要来源地之一,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特别严重。同时,浙东又是唐朝军事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故唐末农民起义首先从这里爆发。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

  • 辛丑各国和约

    见“辛丑条约”。

  • 禁闭诸王

    玄宗对其兄弟、皇子采取的一项隔离性措施。李隆基以临淄王的身份网罗勇士,谋杀韦后,被立为太子,后又登极称帝,深知诸王是最有可能夺取帝位的人。因此,他登极后,对诸王采取了禁闭措施。首先起用高力士为左监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