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海防之议

海防之议

1874—1875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政府内关于海防问题大争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遍告危机。1874年(同治十三年)美日联合侵略台湾,清政府以承认日本侵略是“保民义举”,赔偿军费五十万两了结。总理衙门将此举归之于“海疆备虚”的结果。《台事专约》签订后五天,1874年11月5日(同治十三年九月廿七日)总理衙门奏请“切筹海防”,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措施。同日,清廷将此折交滨江沿海各省督抚、将军于一月内详筹复奏。广东巡抚张兆栋代奏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所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主张建立北、东、南三洋水师,每洋配备新式军舰十六艘,各设制造轮船、枪炮、耕织机器三大工厂。李鸿章、郭嵩焘等上奏都支持总署六条措施。顽固派以通政使于凌辰和大理寺少卿王家璧为代表上疏攻击洋务派的主张是“用夷变夏”, “欲竭中国之国帑、民财而尽输之洋人”。他们认为治国之本在人才而不在器械,只须“裁捐纳”、“严保举”、“慎重科目”就可“以养明大义之人才”。中国无须新式武器,不需海防, “但修我陆战之备,不必争利海中也。非不练兵,但因我士卒之心,结以忠义,不必洋人机巧也”。他们主张以封建的纲常礼教团结“人心”,达到“防夷”自强的目的。筹设海防必须巨额资金而收复新疆也需大笔饷项,清廷当时面临着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究竟何轻何重,孰先孰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移塞防之饷以筹海防,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新疆即使收复, “将来断不能久守”,而应舍弃新疆专备海防。山西巡抚鲍源深、河南巡抚钱鼎铭、刑部尚书崇实等上奏支持李鸿章的主张,请罢西征军事。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认为李鸿章的主张是“最上之策”。湖南巡抚王文韶认为“目前之计,尚宜以全力注重西北”, “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左宗棠力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目”。军机大臣文祥“排众议不决者,力主进剿”。1874年(同治十三年)初,筹议海防的各地复奏大体汇集,因同治病死,拟议中的“廷议”推迟到1875年5月(光绪元年四月),清廷最后采纳了洋务派的意见,委任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每年从关税和厘金项下拔出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北洋先创设水师,然后“以一化三”,十年建成南、北、粤洋水师。同时否决了李鸿章放弃新疆之议,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持续半年之久的海防之议遂告结束。

猜你喜欢

  • 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颁布的关于奖励科学发明、提倡工商业的法令。1898年7月12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发布,共十二款。主要内容:对能采用新法制造船械枪炮等器,并超出西方各国者,或采用新法,兴大

  • 拔钉钱

    五代时唐、晋之交,靠兵变起家的大将赵在礼任宋州节度使时向当地人民征收的杂税之一。赵在礼一生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辖藩镇,皆置邸店以赚钱。他镇宋州(今河南商丘)时,专务聚敛,所为多不法

  • 拒俄义勇队

    二十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建立的抗俄组织。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沙俄拒绝按照《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规定从中国东北撤军,反而提出七项无理要求,企图置中国东北于沙俄殖民统治之下。消息传出,激起中国人民和

  • 大理院

    清末官署名。清沿前制设大理寺,为平反刑狱的机关,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进行改革官制时改称大理院,在职权上亦有所变更,除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外,并为最高级的审判机关。主

  • 高迎样起义

    明末陕北农民起义。高迎祥,陕西安塞人,天启(公元1621年—1627年)末年聚众干甘肃东境,称“闯王”,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在安塞起义,转战于甘肃东部及陕西北境。当时起义军头目众多,号称三十六

  • 空印案

    明初,太祖朱元璋惩处地方官吏的案件。明制,每年地方布政司、府、州、县派计吏到户部核算钱粮、军需等。因为道远,计吏都带有事先盖着官印的空白文册,如户部判其钱谷数字不符,便重新填写。洪武九年(公元1376

  • 康熙治河

    康熙帝时对黄河的修治。顺治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成灾,淮河、运河受其影响,也随之梗塞不通。治理黄河并兼治淮河、运河,遂成为不可稍缓的任务。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即用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河。靳

  • 古欲起义

    辽天祚帝时,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地区一次农牧民起义。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二月,饶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巴林桥西北)渤海人古欲(一称摩哩)自称大王,聚集头下城居民起义,有步骑三万余

  • 通济渠

    古运河名。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杨广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百余万开凿而成。通济渠是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它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贯洛阳城东出,循阳渠故道至

  • 庚午事变

    隋朝大业年间发生的以佛教为掩护谋攻皇帝宫寝的事件。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初一拂晓前三刻,洛阳城中有练衣素冠者数十人,手持焚香和鲜花,自称弥勒佛,闯入建国门(皇城端门)。守门官兵皆叩首礼拜。白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