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礼通释

三礼通释

清林昌彝撰。林昌彝字惠常,号芗溪,侯官人,道光年间举人,生卒年不详。咸丰年间将此书呈献给朝庭,钦赐教授,此书分一千二百门,释义二百三十卷,图解五十卷。以“天文”开始以“丧服”终结。附有帝谕及礼部奏议、进书呈词、自撰的“论略”二十八则。其体例大致模仿陈祥道《礼书》,先罗列成说,再申述自己观点。其间或驳正郑说,然而以申述郑说为主。此书对前人成说去取有不恰当处,而且前后缺乏贯串:或将不同的观点误合为一,或将相同的观点误分为二。远远不及同代人黄以周《礼书通故》精确。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载潘祖荫的言论,讲的是潘的老师陈颂南侍御曾说《三礼通释》实为侯官林一桂所撰,林昌彝是林一桂的学生,学生剽窃一桂的成果,待到昌彝献书得了官位,其师林一桂之子欲诉讼,林昌彝行贿始免祸。潘祖荫认为陈颂南为人正派,所讲的事必然不假。按:陈颂南字庆镛。所撰《籀经堂类稿》有他为《三礼通释》写的序言,赞扬其书“释明堂”各条考据精密,能补诸儒所未备。愿此书流行于世。从此序看来,陈颂南并不认为此书是剽窃他人之作。不明何以行世版本皆无陈颂南序以至有种种责难。李慈铭因以为书出于林一桂,因此开始尚称道此书“浩博无涯,穷年不能殚。”继之又有种种责难,如:指责“论振闑”、“论西郊为四郊之误”等条有误,指责其书宗庙丧服图都太简略,又说其书图解虽综合多家但多出臆说,往往不可信。李慈铭因之断言此书全是抄集而成。按:古代门必有两根闑,《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其下有“闑东”、“闑西”,这样门有两闑很明显。可见林昌彝“论振闑”一条无误。又“虞庠在西郊”,“西”字当作“四”,《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注:“四学渭周四郊之虞庠。”孔颖达疏引皇侃语“四郊虞庠”也认为古代四郊皆立学堂。可见林昌彝之论亦无误。然而林著亦有失误:古礼诸侯不敢以天子为祖,林氏认为鲁、郑以天子为祖是大宗所独有。其实,鲁、郑并不以天子为祖:鲁以周公为太庙,伯禽为世室,不敢以周文王为祖;郑立有厉王庙,但只称“周庙”,可见不敢以厉王为祖。总之,其书失误不少,但全书博采经传,条分缕析,释文与绘图相配,体例完整,仍旧不失为礼书之巨著。传世同治三年(1864)广州刻本。

猜你喜欢

  • 倩影楼遗稿

    诗一卷。词一卷。清陆蒨(?-1853)撰。陆蒨,生卒年不详,字芝仙,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盐大使谢士俊之妻。后为谗言中伤,毁稿归返江苏老家,于咸丰三年(1853)殉难。此书有同治二年(1862)浙西程

  • 说唐诗

    二十二卷。清徐增撰。徐增,字子能,长洲(今属广东)人。生卒年不详。有《说唐诗》、《重编灵隐寺志》等。是集为唐诗注解本。所录唐诗三百余首。一一推阐其意。徐增曾与金金人瑞(圣叹)游,故从人瑞评唐人律诗“无

  • 诗经旁通

    十五卷。元梁益(生卒年不详,据《元史》记载,享年四十六岁)撰。梁益字友直,号庸斋,祖先为福州人,又自号三山。江阴(今属江苏)人。梁益博通文史,一生不仕,教授乡里,广收学徒。“学术醇正,为世师表”(《元

  • 杨黄门奏疏

    无卷数。清杨雍建撰。杨雍建(1631-1704),清浙江海宁人。字自西,一字以斋。顺治乙未(1655)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召授兵科给事中,陈广东八害,皆切中时弊,历三垣三载,疏前后三十上,曾一日而上

  • 金屋梦

    见《续金瓶梅》。

  • 三畏斋集

    四卷。明朱吉(1342-1422)撰。朱吉,字季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洪武中,以荐得授户科给事中,曾上书洪武帝请宽胡蓝党禁,后以书法超众而授中书舍人,不久又改授侍书,出为湖广佥事,在当时颇有名气

  • 蚕桑简明辑说

    一卷。补遗附图一卷。清黄世本(生卒年不详)撰。黄世本,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活于清光绪年间。黄世本《蚕桑简明辑说》序中谈到了该书的成书过程:“……适见澄江吴君孔彰所著《蚕桑捷效书》,一再披览,说甚

  • 春秋徐氏音

    一卷。晋徐邈撰,清马国翰辑。据《晋书·徐邈传》,徐邈著有《春秋音》,今佚。马国翰从《经典释文》并参考《集韵》,辑录佚文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该辑本对研究古音韵有一定参考价值。

  • 汪刻隶释

    二十七卷。《隶释》为宋洪适编撰,前已著录。明万历十六年(1588)王鹭刻本,已收入《四库全书》中,而本书未录。此书为清汪日秀校刊。汪日秀,浙江钱塘人。此本刻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根据崑山徐氏

  • 孤忠小史

    十八卷。作者不详。考其所载,即是抄录明人李文凤的《越峤书》,但原书二十卷,抄本佚其前二卷,为十八卷,且卷首从第三卷第三页抄起、空其前半叶,以下每卷皆空其标题,不知何人妄填《孤忠小史》之名,又伪撰序文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