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丧礼或问

丧礼或问

一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是书前面有刘捷序:“吾友望溪,出《丧服或问》质余,则狱中所著,其于先王制礼之意,有灼知曲尽,而非传注所能及者。余欲广其传,固止之日无其行而有其言,可增吾耻。余退而思之,古圣贤之论丧可谓切至,而世鲜能行,以未知礼之所由制,故未能反求诸身以自省察。使观是编者,亦如望溪之自讼而惧且慙,不犹可无悖于丧之疏节,故刊而布之,并载其言,以俟后之君子。”(序末题“雍正四年刘捷古塘氏撰”。)是书《丧礼或问》,在《仪礼》者自“丧礼不及高祖,父在为母齐衰期”,至“母姊妹之服隆于母之兄弟”,共有二十七章。在《戴记》者,自“在娶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不入门”,至“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总共五十五章。按:《仪礼》对其丧礼的记载,最为完备,而后代则有很多更改。如父在为母齐衰期,妇为舅姑齐衰期之类,近代则都加重。武氏之制,父在为母齐衰三年,洪武之制,则又加重为斩衰。是书认为古之为丧责其实,后世为丧侈其文,古者服有厌降,而居处饮食一如其常期。是文虽屈而不害其实之伸,若实之亡而徒以三年为隆,是相率而为伪。又论妇为舅姑齐衰期,言妇之痛其舅姑,信及子之半,可以称妇顺,其义之重,比于孙之丧,其礼不可谓不隆重,后世易以斩衰三年将责其诚,抑任其伪。由此可知,非圣人不能作礼,此论的确不错。胡氏《正义》采莘学泉说,人之亲其父,常常不如亲其母,同母于父者,人情之私,适应于武氏之制,至千百年没有人能对其加以纠正,反而进一步加重。胡氏《正义》认为今有圣人作,于此必有所不安,然而,今五洲大同,夫妻平等,竟然不可改变,则母丧同父,将成为万世定制。又《戴记或问》内,认为嫂叔无服,先王制礼,使人与禽兽相区别,这又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按:贞观十四年(640)魏征等人已经有长年之嫂,遇孩童之叔,躬劳鞠养,情若所生,等他死后,就推而远之,求之本原,深所未谕,因而,有服小功之制。《韩昌黎集》于嫂郑志曰“兄命服以期”。此则小功为服,也是曲体人情天理之至,不能根据变礼对其进行指责。但是,此书重在保存古礼,虽然难于完全做到,当然属于守经之论。只是对于大夫为其父母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则多指为王莽、刘歆所增窜,则近于疑经,这一点似乎不合时宜。此书有抗希堂集本。

猜你喜欢

  • 二皇甫集

    七卷。唐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合集。皇甫冉(714-767)字茂政,江苏丹阳人。天宝十五年(756)进士。大历中官至左补阙。皇甫曾(约756年前后在世,生卒不详)字孝常。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官至监察

  • 娱书堂诗话

    卷。宋赵与虤撰。赵与虤,字威伯,为宋太祖10世孙,但居里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事迹亦无从可考。著有《娱书堂诗话》,据《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著录,曾有四卷足本,但已亡佚。是书成书于南宋中期。书中

  • 前汉书平话

    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书题“续集”,当必有已佚失的“正集”,此《续集》从“时大汉五

  • 牒草

    四卷。明赵宦光(?-1625)撰。赵宦光,字凡夫,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著有《说文长笺》。此集皆其尺牍。明中叶以后,山人墨客,标榜成风。稍能书画诗文者,下则厕食客之班,上则饰隐居之号。借士大夫以为利,

  • 怀忠录

    无卷数。明郑应旂撰。应旂,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卒仕履均不详。该书前七卷主要记载应旂所作关于建文靖难诸人的诗词文赋。后为《革朝遗忠列传》,不分卷,共40篇,人各为传,传后附引诸家记载诗文,体例大致与名

  • 吕氏笔弈

    八卷。明吕曾见(生卒年不详)撰。吕曾见,字眉阳,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由贡生官西安县教谕。书首有方应祥、邹维琏、汪庆伯、吕奇策序,诸人皆为万历中人,由此而知吕曾见也是万历中人。前二卷多说经义,其学

  • 粤军志

    不分卷。日人曾根俊虎撰。曾根俊虎生卒年不详。同治、光绪时以海军大尉奉命驻扎中国。当时正值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之后,记清军平粤、平捻之书甚多,但书中多蔽官军之短,遗义军之长,成败利钝,颠倒颇多,

  • 诗经拾遗

    一卷。清郝懿行(详见《诗问》)撰。该书自序云:“删诗之说出于《史记》,窃谓不然,孔子但云三百,不云三千。安得古人之文如彼其多。”其言甚正。然所辑古诗,颇为复杂,其中有后人伪托者,有袭用老子语者,真伪难

  • 尚书大传

    四卷。《补遗》一卷。旧题汉伏胜(生卒年不详)撰。胜字子贱,古书多称之为伏生。西汉著名经学大师。秦时博士。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于壁中,汉兴,取消禁书令,伏生搜寻所藏,失数十篇,余二十九篇。伏生以之

  • 南华真经口义

    见《庄子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