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经注疑直辑本

仪礼经注疑直辑本

五卷。清程瑶田(详见《通艺录》)撰。《通艺录》的原目未成书项下有《仪礼经注疑直》之名。此本为安徽丛书本,是程氏的手稿,现仅存有八册,其中还有脱页,旧藏江夏徐恕处,吴承仕对其进行整齐缀辑,录成五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安徽丛书编印处把吴氏的辑本附在《通艺录》的后面,遂行于世。此书有校字和说义两种体例。本书以李元阳闽刻注疏为底本,并且在上方附有识语。上引有陆氏《释文》、杜氏《通典》、唐石经和张淳、李如圭、朱熹、敖继公诸本以校正其中的异文,近采顾炎武、张尔岐、沈廷芳、金曰追校本,还有当时的友好如戴震、金榜、汪肇龙、方晞原、汪中、段玉裁、刘台拱、阮元、汪竹香诸家说义来辨别其中的过失,并且自下已意,规正郑贾及先儒旧说,以陈述经注的本义。其所书的各条,间或也自署年月。有一条的末尾署癸丑四月,是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时,程氏已经六十九岁。大概其晚年所见,颇有异同,因而只署岁月来表明其先后变迁的轨迹。然而,引书有时直录成文,不加论断,有时又同说一事而义并列前后相违。《疑直》中的说丧服各条,今错见于丧服足征记中。同时,遣词述义也颇有损益之处。根据以上诸证,我们可以推测,《疑直》一书,大概端居治礼时有发正,就随事录于简端,以作为将来论撰的张本。可见,此为平时致力之书,并非礼堂的写定本,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它命名为《疑直》的原因,则是取曲礼疑事勿质直而勿有之义。《通艺录》刊成时,程氏已七十九岁高龄。《疑直》还没有成书,胡培翚的《仪礼正义》和杨大堉所补各篇就多次引用《疑直》中的成说,间或也称“程氏瑶田”、“程氏易田”。今与此书相对,有的语句义同而文句稍有增益,有的语句全部出于此书以外。可能程氏晚年整比旧业,删定成书,却来不及对其进行剞劂,等到胡氏撰新疏的时候,得到其定本而移录入《正义》。吴氏编辑此书,对于程氏校字各条,都加以省略。阮校既行后,文间危疑,都已经发正,其所依据的版本,也有出于《疑直》以外的,但为了避免繁文而不再甄录。此书有民国二十二年石印本。

猜你喜欢

  • 谰言长语

    一名《谰言编》,一卷。明曹安(生卒年不详)撰。曹安字以宁,号蓼庄,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曹安博学能诗文,素负才名,著述甚富,其诗文集等均已佚失。此书多据其所见

  • 孝经附刻

    一卷。清温汝能(详见《孝经约解》)编辑。是书附刻于温氏自纂的《孝经约解》后,凡孝经古文宋本一篇,日本信阳本孝经古文一篇,朱熹《孝经刊误》本一篇,吴澄校定孝经古今文一篇,吴元徵孝经古今文考一篇。以上诸篇

  • 养一斋诗话

    十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赴。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养一斋诗话》是其论诗著作

  • 奇字名

    十二卷。清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字羹堂,一字赞庵,又字鹤州,号雨村,又号墨庄、醒园,晚年号童山蠢翁。四川罗江(今四川德阳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历官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得罪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三卷。宋王惟一(987-1067)撰。王惟一,又名王维德,北宋著名针灸学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尚药奉御等职。天圣元年(1023),王惟一奉命考证明堂经络之会,铸铜人式,又纂集旧闻,订正讹谬,撰写《铜

  • 岭南群雅集

    六卷 清刘彬华(生卒年不详)编。刘彬华,字藻林,番禺(今广州市)人。嘉庆间进士,授编修。后以母老不复出,主讲端溪、越华两书院。勤于课士。此集为地方诗选集。初集三卷、二集三卷。另附补遗一卷。刘氏以为清代

  • 八琼室金石札记

    四卷。清陆增祥撰。陆增祥,详见《八琼室金石补正》条。书中所著录,第一卷为各书序跋,以及与友人论金石的信函,余为石刻小说数十条。第二卷载论先秦以来彝器。第三卷论汉洗、古镜、泉币及瓦当,各数十条。第四卷则

  • 匏庵遗集

    三卷。清石璜(约公元1684前后在世)撰。石璜,字夏宗,别号匏庵,江苏如皋人,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工诗文,本集是其子石等所编,据目录当为五卷,而此本仅为三卷,已佚其二,不是全本。有清通行本。《四库全书

  • 皆非集

    二卷。附《校轩吟草》二卷。明万达甫(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万达甫,字仲章,号纯初,浙江鄞县(今宁波)人。都督佥事万表之子。生卒年不详。少袭世职,官至广东海防参将。万表虽为将家子,而笃好词翰。达甫承

  • 白下集

    十一卷。明黄姬水(1509-1574)撰。黄姬水,字淳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五岳山人黄省曾之子。著有《贫士传》。是集诗六卷、赋一卷、文四卷,为黄姬水自吴门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所作,故以《白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