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修身西学

修身西学

十卷。意大利高一志(?-1640)撰。高一志字则圣,初名王丰肃、王一元,意大利耶稣会士。1605年到中国南京传教,在该地建立第一座教堂。当反教运动时他与曾德昭均被捕入狱,于1617年被逐到澳门,教会在南京的房产财物均被没收。1624年他改名高一志,潜入山西绛州传教,一年之中就施洗三千二百余人,最后死于绛州。他一生编撰大量有关童幼教育方面的书。著有《空际格致》等书。《修身西学》曾名为《西学修身》。学分二派,一曰性理之学,一曰义礼之学,专述义礼之学。卷一记述人物向趋好美,好美共分三种,一种于神,一种于身,一种于外。卷二记述人物有四所以然。即作、模、质、为。为有二,其一宗为,其二属为,宗为者全生之福之终。卷三记述人之动行,人由形神结成,神备三司以通五官,即司记、司明、司爱,司爱独为自主之司。卷四记述诸情,司欲之情有六,即爱、欲、乐、恶、避、忧,司岔之情有五,即望、失志、惧、敢、怒。卷五记述动行之善恶。卷六记述德,德之宗品有二,其一灵德,其二习德。灵德有三,即廉、毅、义。合知以行之智曰四宗德。卷七记述智德,智有二,其一从性之智,其二超性之智。卷八记述廉德,其枝有四,即节食、节饮、节色、节狎。廉之属德又有四,即砥持、良善、哀矜、敛戢。卷九记述毅德,毅之属德有四,即宏德、宏施、含忍、恒久。卷十记述义德。义有两方面,一是公制之义,二是相施之义。施义又分二枝,即颁施、平施。颁施之义属有二,即酬义、罚义。平施为务,多由约契。又义之属德有九,即敛、崇、仁、弟、孝、感佩、真实、和、好施、行权。以上内容贯穿全书,均属西方伦理学,这说明明末清初耶稣教西方伦理学已输入中国。版本有土山湾印书馆重刻本。

猜你喜欢

  •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生卒年不详)撰。吴如愚字子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返归故里。嘉熙二年(1238),经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他精通

  • 海沂子

    五卷。明王文禄(详见《丘陵学山》条)撰。此书篇幅短小,约万余字。共分五卷,五篇,即卷一为真才篇,卷二为作圣篇,卷三为稽阐篇,卷四为仪曜篇,卷五为敦原篇,篇各为卷,谈古裁今,王文禄以“海沂子”自称,发表

  • 四书说注卮词

    十卷。清胡在用撰。在用乃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至湖北松滋县知县。该书名为“说注”,本是四书讲章,但于四书义理亦有所发挥。

  • 三国志后传

    十卷一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余杂记,西蜀酉阳野史编次”,编者真实姓氏无考,所谓“陈寿史余杂记”亦是模仿《三国演义》而假托。该书是以讲史为名的长篇演义小说,故事接《三国演义》邓艾灭蜀,叙晋与十六国

  • 罍庵杂述

    二卷。明朱朝瑛(生卒年不详)撰。朱朝瑛字美之,号康流,海宁(今属浙江)人。崇祯进士,知旌德县。入清,隐居不仕。从黄道周游,为学折衷诸家之说。著有《读易略记》、《读尚书略记》、《读春秋略记》、《读周礼略

  • 懿言日录

    一卷、《二录》一卷、《续录》一卷、《别录》一卷,附礼闱分校一卷、七规一卷。清王哲生(生卒年不详)撰。哲生字素岩,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书按年编辑成帙,日录

  • 太乙诗集

    五卷。明张练(约1556前后在世)撰。张练,字伯纯,武功(今陕西咸阳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官至湖南按察司佥事。著有《太乙诗集》。其集刊刻于万历年间,共五卷,另有《诗余》一卷

  • 巴州志

    十卷首一卷,清朱锡谷修,陈一津等纂。朱锡谷字菽原,曾任巴州知州。巴州志,创修于宋,然其书久佚。嘉庆中,重修通志。又撰志稿,上之省局,然仅有写本。朱锡谷任知州后,认为州不可无志,因纂成兹编。《巴州志》道

  • 解州安邑县运城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言如泗修,熊名相、吕滥等纂。言如泗,昭文人,先贤言子裔。由恩贡教习授知县,历任垣曲、闻喜。后升保德州知州,政声甚嘉。乾隆二十六年(1761)题补解州。熊名相,贵州大定县人。出身拔贡,

  • 晋江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方鼎修,朱开元纂。方鼎,乾隆年间,任晋江县知县。朱开元定南金,曾任晋江县教谕。《晋江县志》乾隆三十年(1765)刻印。共十六卷,分为:卷一舆地志;卷二规制志;卷三版籍志;卷四学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