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割圆连比例图解

割圆连比例图解

三卷。清董祐诚(1791-1823)撰。董祐诚字方立,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少时工为数理舆地之学,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次年于京诚友人朱鸿处觅得张豸冠抄本“杜氏九术”(实为三术,后六术明安图所得),董祐诚“反复寻绎,究其立法之原”,撰成《割圆连比例图解》三卷。还著有《堆垛求积术》一卷(1821),《椭圆求周术》一卷和《斜弧三边求角补术》一卷。英年早逝后,其兄基诚汇集遗稿九种十六卷于1827年刻于北京,即《董方立遗书》。董祐诚对三角函数级数展开式的研究,与明安图的方法基本一致,也是利用连比例的线段,探求全弧通弦与分弦通弦的关系,并由此得到了全弧之矢与分弧之矢的关系。《割圆连比例图解》卷上首先冠以“杜氏九术”,然后给出了他的“立法之原”四则:(1)有通弦求通弧加倍几分之通弦(凡弦之倍分皆取奇数);(2)有矢求通弧加倍几分之矢(凡矢之倍分,奇偶通用);(3)有通弦求几分通弧之一通弦(此亦取奇数);(4)有矢求几分通弧之一矢(奇偶通用)。董称:“右四术为立法之原,杜氏九术由此推衍而归于简易。”为证明“立法之原”四术,董祐诚对倍矢与弦进行等分,并观察其规律列成“弦矢连比例诸率成递加数图”,并将其与三角垛联系起来考虑:“弦矢中一分与两端之一既并如递加相并数,则以递加相并数按层斜列之,倍下一列数加上一列数即可按次而得弦矢诸率。夫递加相并诸数即三角堆数也,故又以三角堆之术变之。”通过大量的计算他将九术的“立法之原”概括为:“盖即圆容十八觚之术引伸类长,求其累积,实兼差分之列衰,商功之堆垛,而会通以尽勾股之变”,从而勾通了割圆术与垛积术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董祐诚通过逐次等分弧已经认识到:“如是至亿万分则弦与弧合,而求弧如求弦,亦用弧如用弦,一弧之数,即众弦之合数矣。”这是一种微积分思想,他的认识要比明安图深刻。在写成《割圆连比例图解》二年后,董祐诚方得见明安图《测圆密率捷法》四卷抄本,他高度评价了明氏工作后认为“于立法之原似未尽也”。董祐诚工作高明之处正是在于揭示了九术之间的关系并作出了正确的推导。他的工作构成项名达《象数一原》的主要起点,在中算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割圆连比例图解》的版本有《董方立遗书》1827年董氏刊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测海山房丛刻》本;《中西算学汇通》本;《古今算学丛书》本。

猜你喜欢

  • 莘野纂闻

    见《古穰杂录》。

  • 遁盦印学丛书

    十九种、四十二卷、附录二卷。清吴隐编。述历代摹印源流著作之书,有道光间顾氏《篆学琐著》,此书也属这一类。顾氏之书从唐李阳冰记起,此书则起于明代,凡顾氏所辑者不复列入,可以补顾氏之不足。从文彭《印史》万

  • 大学质语

    一卷。中庸质语 一卷。清胡德纯撰。德纯字敬一,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是书以俗话达义理,对经文及朱子章句均添旁注,又于每节每章之后,发挥其旨,虽未尽能曲当圣贤之意,但施之童蒙,较易了解,因言之无文,

  • 淮鹾问答

    一卷。清周济(1781-1839)撰。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嘉庆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韵原》、《说文字系》、《

  • 文瑞楼丛刊

    三种,七十一卷。清金檀编。金檀字星绍,浙江桐乡人。丛书辑明代桐乡先贤贝琼、高启、程立本三人著作。贝琼字廷琚,曾任国子监助教,丛书收其《贝清江先生全集》四十卷,为据钞本校辑刊刻。程立本字原道,为程颐之后

  • 雪石堂诗草

    清刘尔(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刘尔字敬又,一字雪石,宜君(今陕西宜君)人,生卒年不详。博极群书,力耕自给。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曾被荐举“博学鸿儒科”,力辞不就。此集诗不分卷,其诗刻意摹仿杜甫

  • 五经翼

    二十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此书杂取前人诸经序跋中之论说,以类相从,分《易》、《书》、《诗》、《春秋》、《礼记》五大类,余杭人严沆又将承泽所著《周礼举要》二卷加入,合在一起刊行。此书采摭未

  • 玄学正宗

    二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清人避玄字讳,故《玄学正宗》又作《元学正宗》。据《道藏》本《易外别传》一书后俞琰之子仲温跋文所述,《易外别传》原附《周易集说》之后,因刊《阴符经解》,将《周易集说》

  • 姓氏谱纂

    七卷。旧本题明李日华(生卒年不详)撰。李日华著有《梅虚先生别录》。旧说本书所列姓氏,依《百家新笺》。《百家新笺》为黄周星所编,以“朱王万寿”为首句。黄周星崇祯十三年进士。《百家新笺》后有自跋,称书成于

  • 妙法莲华经义疏

    十二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妙法莲华经义疏》与《法华经玄论》,均为吉藏投足天台智者大师以前,即开皇十五年(595)前的作品。反映了吉藏当时对《法华经》的理解程度和认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