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提纲

十三经提纲

十三卷。唐文治撰。唐文治(1865-1954)号蔚芝,晚号茹经,江苏太仓人。清进士,官户部主事、商部左丞、农工商部左侍郎署尚书。长期从事教育,晚年主讲于国学专修馆。著有《尚书大义》、《诗经大义》、《紫阳学术发微》、《阳明学术发微》、《政治学大义》、《国文阴阳刚柔大义》、《大学大义》、《中庸大义》、《孟子大义》等。唐文治有《洪范大义》,详见其“《洪范大义》条”。《十三经提纲》卷首有陈宝琛等三序,又有唐文治自序及凡例。该书附刻于《十三经读本》之前,其中《周易》要点最详,分“学易大旨”、“周易名义”、“四圣作述源流”及“彖象文言名义”、“先儒说易家法义例”、“学易绪言”,最后五篇是唐氏自著的“周易微言”。《尚书》分“道政事”、“辨真伪”,其“辨真伪”特别推尊王鸣盛的《尚书后案》。用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但认为《秦誓》是伪作,由此把“古文”看作是梅赜献的伪书,附在“今文”之后,同时删去了孔颖达传《书》的序文。《周礼》分“授受源流”“精义”“正伪”“奇字”“注释”及“文法”;《四书》则仍以《大学》《中庸》入《礼记》,《中庸》分“大义”,“微言”“授受”,“注释”“文法”。《论语》无“注释”,其余相同。《孟子》分“要点”、“注释”、“讲贯”、“评点”。《孝经》分“授受”“大义”“微言”“实践”“诵读”。《尔雅》分“授受源流”“精义”“致用”“注释”及“文法”。其他如《诗经》《仪礼》《礼记》及所附《大学》《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只有杂论,没有标题目。此书名曰“提纲”,但著者没有发抒己意,只是搜集整理诸家之说,持论大都陈言,无精义,而且瑕瑜互见。有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猜你喜欢

  • 释常谈

    三卷。佚名撰。书成于宋代之前。所辑录多为史籍中的称谓、成语等。每条均解释语意,考辨典故,颇有条理。有1927年武进陶氏刊《百川学海》本。

  • 黄帝阴符经

    一卷。旧题黄帝(生卒年不详)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传说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受各部落拥戴,率领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省)

  • 李忠定奏议

    六十九卷,附录九卷。宋李纲撰。李纲(1083-1140),字伯、纪,北宋邵武(今属福建)人。政和进士。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当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上御敌五策,并请传位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

  • 铜陵县志

    ①十卷。明熊荩臣修,何自谦纂。熊荩臣,字念斋,云南昆明籍,江西金溪人,举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来任铜陵县知县。铜陵有志,自明永乐始,历弘治、正德、嘉靖,虽更四修,然伪舛缺略,皆非佳作。自嘉靖四十

  • 周易义丛

    十六卷。明叶良佩撰。良佩字敬之,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该书用王弼本,采辑古今易说,从子夏传到元代龙仁夫,共一百七十七家。或自抒己见,则用“测日”标明,附于旧

  • 元朝野诗集

    无卷数。一名《元风雅》。不著编辑者姓名。所录大抵仁宗以后、顺帝以前之诗。首贯酸斋,末熊涧谷。不分年代,亦无体例,次序颇为杂乱。元时另有傅习孙存吾所辑《元风雅》,较此书完备,且有条理。此书残阙舛误,几不

  • 籀史

    一卷 宋翟耆年撰。翟耆年,字伯寿,别号黄鹤山人,参政翟汝文之子。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此书首载《宣和博古图》,其中有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帝命臣耆年”这样的话,当为南宋初年所作。原本有上下两卷

  • 说文句读

    三十卷。清王筠(1784-1854)撰。王筠字贯山,号篆友,山东安丘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山西宁乡知县。通经识古,尤精于小学,主要著作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说文韵

  • 读史记十表

    十卷。清汪越撰,徐克范校。汪越,字师退,又字季超。南陵(今安徽繁昌县)人。康熙举人,史学家,著《读史记十表》、《二楼小习》、《绿影草堂集》。徐克范,字尧民。南阳人。十表是同友人商榷完成的。《四库提要》

  • 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