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四经通考

十四经通考

不分卷。未标明撰写者,只署“式楹”,根据卷首序言,“式楹”当是其字,序末有“白下星符氏记”,也不知姓名。本书虽然题名为《十四经通考》,实际上只有《礼记》类、《尚书》类、《四书》类、《春秋》类四类。《礼记》类礼经传授源流分为上下卷,王制、里亩二数分为上下卷,《礼记》释、注也分为上下卷。《尚书》类、《四书》类、《春秋》类都不分卷。其中《礼记》类“汉经源流辨”、“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辨论颇为详核。“释注”有序,称乃是柘塘氏所著,仍不详为何人。本书所作考论,大约意在发明郑学。《尚书》类只有《禹贡》一篇,追溯经文,断定“三江既入”,指的不是松江、娄江、东江,也不是北江、中江、南江,进而考定“震泽既定”中“震泽”指的是“太湖”,“九江孔殷”中“九江”指的是“浔阳江”而非洞庭,如同老吏断狱,要言不烦。《四书》类只有“亚圣年谱”,《春秋》类也只有孔子出生年、月、日和岁次,似乎与书名《十四经通考》不太相称,或者是书已残佚,或者是尚未成书。书中也有疏漏之处,如“逾境为坛位”释注,引《周礼》大司马注,“坛”读如同墠之“墠”,并考据说,《离骚》《九章》“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注也读如“墠”。按,《郑风》“东门之墠”,释文:“‘墠’”作‘坛’,坛音善,依字当作墠”,正义也认为各本都作“坛”,读音为“墠”,属古字通用。这是显证而未加引用,不免疏漏。有嘉庆间刊本。

猜你喜欢

  •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1161-1227)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

  • 春秋经传集解考正

    七卷。清陈树华(1731-1801)撰。树华字芳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末年任事江西。著有《春秋内外传考证》五十一卷及《国语补音订误》等。《春秋经传集解考正》七卷,撰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

  • 息庐诗

    一卷。清陶尔穟(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陶尔穟,字颖儒。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县。一作华亭)人。康熙进士,官葭州知州,工诗词。本集前有曹溶序,称其为人巧极,天工错。颜光敏序,称其七古似青莲、长吉,近体不

  • 今古学考

    二卷。廖平撰。有《尚书今文新义》一卷,详见“《尚书今文新义》条”。《今古学考》是廖平治经学的奠基之作。廖氏经学六变之初,始于《今古学考》,因此该书持论最为平正。全书大旨以《礼记·王制》一篇为根据,主《

  • 传经堂法帖

    四卷。清宋思敬(生卒年不详)集摹,董其昌书。宋思敬,字俨若,号秋崖,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宋思敬自幼便与其兄宋思仁(1730-1807)嗜好书画,寻师问业,其中宋思敬尤其酷爱董文敏墨迹,收藏非常丰富。

  • 新旧唐书杂论

    一卷,明李东阳(1447-1516)撰。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天顺年间中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之职。弘治八年(1495年)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

  • 周易句读

    四卷。清周世金撰。世金有《易解拾遗》,已著录,生平事迹可详参。此书其例于每一句读各旁注句字读字,系辞以下则仅以黑白圈分章段。此书于蒙学多所俾益。卷首有欧阳厚均序,称此书嘉庆二十四年(1819)前尚无刻

  • 隶法汇纂

    十卷。见《隶法纂要》。

  • 别本彭惠安公文集

    七卷。《附录》一卷。明彭韶(1430-1495)撰。彭韶,字凤仪,莆田(今属福建)人。天顺元年(1466)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累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政训》。韶所著诗文曾编成《从吾滞稿》,后改名

  • 崇文丛刻

    三十三种,二百八十一卷。清崇文书局编。崇文书局为清湖北官书局。其所刻著作,后汇为一辑,多为四部通常习见、备学者讽诵的著作,也有要籍。如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十六卷,清代惠栋、张惠言之后,治古易者,姚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