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增订中州全韵

增订中州全韵

二十二卷。清周昂撰。周氏字少霞,琴水人。周昂即为沈氏《曲韵骊珠》作序者。是书又名《新订中州全韵》。此书特点有二:(一)另立“知如”韵,分为二十二韵。清刘禧延《刘氏遗著》评曰:“近周少霞竟分此韵(指鱼模韵)及齐微韵中字,别立知如一韵,岂非妄作乎?”周氏之分大概是反映了某种方言特点。(二)上声分为阴阳两类。周氏云:“平声分阴阳,遵德清本;去声分阴阳,参昆白本;上声分阴阳,此宜阁定。”是书有乾隆年间此宜阁刊本。罗常培说:“从《琼林雅韵》到《增订中州全韵》一系韵书,是随着北曲和南曲的消长而一步一步南化的。”“《中州全韵》和《中州音韵辑要》分出平去两声的阴阳,《增订中州全韵》分出平上去三声的阴阳,完全是根据他们的方音,并不是向壁虚造。至于《中州音韵辑要》和《曲韵骊珠》把周德清的鱼模部分作居鱼、苏模(《骊珠》作姑模)两部,把齐微部分作机微、归回(《骊珠》作灰回)两部,以及《曲韵骊珠》分出入声八韵,那都是受《洪武正韵》的影响。”“曲韵演变到了周昂的《增订中州全韵》可谓南化到了极点,拿它和以北曲为主的《中原音韵》来比较,真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了。”(《京剧中的几个音韵问题》)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说:“(这一派韵书)它们的地域都是在江苏(王文璧系吴兴人,今属浙江,但仍属吴语区域);产生的时代都在《洪武正韵》之后;它们的背景是南曲。因此之故把入声独立,亦因此之故把阴阳利用得奇形怪状。”“我们若明白这些,在研究《中原音韵》时,就不滥用它们的威权了,在研究元明的音韵变迁时,就不被它们所迷离了。”

猜你喜欢

  • 残本顾曲斋元人杂剧选

    十六卷。编者不详。此本仅存元、明人杂剧十六种,已非完帙。元杂剧为:马致远一种,曰《青衫泪》;关汉卿二种,曰《金线池》、《绯衣梦》;白仁甫一种,曰《梧桐雨》;尚仲贤一种,曰《柳毅传书》;石君宝一种,曰《

  • 易见

    九卷。清贡渭滨撰。贡渭滨字羡溪,丹阳人。此书前列易序传,序诸儒姓氏易学源流,邵子、程子、朱子《纲领》以及《筮仪五赞》、《经传音释》、《本义异同》、《程传异同》,不入卷数,末尾附有《启蒙大旨》,也不入卷

  • 安徽通志

    二百六十卷,首六卷。清陶澍、邓廷桢修,李振庸、韩玫纂。陶澍(1779-1839),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进士,由编修历给事中,授川东道,迁山西按察使,清道光元年(1821)擢安徽布政使,三年正月授安

  • 金华丛书

    六十九种,七百四十二卷。清胡凤丹编。胡凤丹字月樵,浙江永康人。官湖北道员,曾编有《金华文粹书目提要》。丛书收金华历朝著作六十九种,按四部排列,计经部十五种,史部十一种,子部十四种,集部二十八种,前有《

  • 含少论略

    一卷。明葛中选(生平事迹见《泰律篇》条)撰。葛氏善于乐律,尝有《泰律篇》行世。自称其童年即受声学,冥思苦想,终于得悟。此书系审声之作,书中谓声音有体、有要、有机、有用。声者,气所为也;形者,气所结也。

  • 孝经详说

    二卷。清冉觐祖(生卒年不详)撰。冉觐祖,详见《易经详说》条。该书遵用今文《孝经》,全载唐玄宗的注,节录邢昺疏,兼采元董鼎、明瞿罕、陈士贤诸家之说。书末附朱熹《孝经刊误》。而大旨在于辩定吕维祺所著《孝经

  • 漳浦黄先生年谱

    二卷。清陈寿祺辑。此谱以庄起俦谱为主,而采洪思,郑亦邹所编黄道周年谱补校。三谱异同,亦附注于每条之下。此谱有道光八年(1828年)刊《黄忠端公全集》本。

  • 谷城山馆文集

    四十二卷。明于慎行(1545-1607)撰。于慎行,字可远,更字无垢,今山东省东阿县人。隆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慎行学贯百家,明习典故,文学已为时冠。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集》等。此书乃其所作

  • 明太祖文集

    二十卷。明朱元璋(1328-1398)撰。明巡按直隶督学御史姚士观、南京户部督储主事沈铁同校刊。朱元璋,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禹(今安徽凤阳东)人。少时在皇觉寺为僧。

  • 四书广炬订

    不分卷。明杨松龄撰。首有松龄自序。是书专论相题为文之法。先有人就宋羽皇所辑《原始录》,刊其评语,名为《题炬》,杨松龄因此扩广,故名为《广炬订》。书中取近代说书诸家,删其繁冗,采其精要,间出己见,以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