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证治全生集

不分卷。清王维德(1669-1749)撰。王维德字洪绪,别号林屋山人、林屋散人、定定子。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世代医家,曾祖王若谷,曾广集有效之病科方剂汇集成册,作为传家之宝。王氏资质聪颖,幼承家学,博览医书,并旁涉星命、卜筮之书,学识颇广。在医学方面,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长外科。行医四十余年,临床效果卓著。此书又名《外科全生集》,自谓数十年诊治无一失误而全生,因以为名。是王氏根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六万七千字。分为六部分:论证、治法、医方、杂证、制药、医案。论证为论述痈疽诊治要点;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述外科病证治疗;医方共载外科效方七十五首;杂证为记有内、外、妇、儿杂病验方四十八首;制药部分介绍了二百余种药物性能及其炮制。王氏临证善辨阴阳虚实,对阴疽的病机和辨证施治,尤有卓见。他反对当时一些医者只问所患部位属于何经,便循经投药,不分寒热,不辨阴阳虚实的偏见。因此,在本书中主张以阴阳为纲,把外科诸证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并分别对其病机、辨证和治疗加以阐发。如痈为阳症,疽为阴症等。而对阴症的鉴别和治疗,特别重视。他反对以寒凉清火之法治疗阴症。因此他创立了几个治疗阴疽的名方,如温补气血、开腠逐毒的阳和汤;开腠理、散寒凝的阳和丸;温散寒凝、解毒生肌的外敷剂阳和解凝膏和通关窍、活血解毒的犀黄丸等,用于治疗阴疽疗效甚好。这些方剂的创立是王氏在外科理、法、方、药上的一大贡献,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他以审察痈疽形色和浓汁的情况来辨别气血之盛衰、毒邪之轻重,亦卓有见识,理论阐述极为明晰。其消肿散结的小金丹,确有一定疗效,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小金片即依据小金丹减味而成。王氏治痈疡,反对滥用刀针,提出“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痈当清火败毒,消肿止痛,非溃者不可用托毒之法,而治疽则宜开腠理、散寒凝,溃者当温补排脓,兼通腠理,对外科内治颇有促进作用。然完全否定刀针排脓,反对使用丹药及抨击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一派“尽属刽徒”之论,显示了其思想保守一面。此书见解独特,为指导外科临证的重要方书之一。流传较广,至今仍为我们研究中医外科的重要参考书,颇有实用价值。有乾隆五年(1740)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扫叶山房刻本。

猜你喜欢

  • 目莲救母劝善戏文

    三卷。明郑之珍(约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撰。之珍字子玉,号高石山人,徽州(今安徽歙县)人。由于屡试不中,于是从此不试诸生。据卷首倪道贤序,称其至孝,自童至壮,无丝毫违父母心意。喜谈诗,宏词奥义,一于调

  • 平定猺匪述略

    二卷。清周存义撰。存义字宜亭,生卒年及籍贯均未详。官湖北黄州府(府治今黄冈市)通判。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瑶民赵金陇起事,湖广总督卢坤亲往督师,周存义参与军事。广东连州(州治今广西合浦)瑶民赵子

  • 翻译菜根谈

    二卷。原汉文本明洪应明(生卒年不详)撰。洪应明字自诚,别号还初道人。万历年间,曾撰《仙佛奇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已著录。应明撰写《菜根谈》,概取宋人汪信民所言“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作”语。全书分修

  • 妇人大全良方

    二十四卷。宋陈自明(1190-1270)撰。陈自明,字良甫(或作良父),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为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陈氏三代业医,陈自明尤胜于其父祖辈,擅长妇产科与外科。陈自明虽出身世医之家,却

  • 画谱

    六卷。不著撰人姓名。书中唐六如(唐伯虎)画谱一卷,五言唐诗画谱一卷,六言唐诗画谱一卷,七言唐诗画谱一卷。木本花谱一卷,扇谱一卷。每卷开头各有小序。按书题六卷,查书内容为七卷,不知何故。此书《四库全书总

  • 毛诗经说

    二卷。清王益斋撰。益斋字以谦,岁贡生,嘉庆十六年(1811)赐举人。此书又名《郑莆田淫奔诗辨》。莆田乃宋代学者郑樵的字。樵曾作《诗传》、《诗辨妄》,驳诘毛、郑,攻击《诗序》。益斋此书上卷就《邶风》、《

  • 蜀石经毛诗考正

    一卷。清严杰撰。杰字厚民,号鸥盟,浙江余杭人。生卒年不详。潜研经术,得汉唐经师家法,尝佐阮元编《经籍纂诂》、《皇清经解》。所著《小尔雅疏证》及本书行于世。该书前有嘉庆十一年(1806)臧庸题辞。其书据

  •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

    见《观物篇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疏

    六卷。唐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条。《金刚般若罗蜜经义疏》续藏经本作四卷,题名为胡吉藏法师撰,前有序一篇。卷一为玄义,有十重,即:一序说经意,二明部傥多少,三辨开合,四明前后,五辨经宗

  • 晁无咎词

    六卷。宋晁补之(1053-1110)撰。晁补之字无咎,钜野(今属山东)人。其生平见《鸡肋集》(辞目)。是集又名《晁无咎词》、《琴趣外编》。《书录解题》则作一卷,称《晁无咎词》。原本为毛晋所刊,题曰《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