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学问

大学问

无卷数。明王守仁(1472-1529)撰。王守仁字伯安,谥文成。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学识渊博,开始研习词章,继而转承朱熹学说,又转入佛、老之学,最后专尚陆九渊学说,认为:“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王守仁学说以“心”为宗旨,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倡导“知行合一”,即“知之真切笃实处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传习录》上),力求贯彻“求理于吾心”的学术宗旨。他历官江右后,专宗“致良知”说,反对程、朱学派的“格物致知”学说,强调以内心体察天理,其思想集宋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世称“王学”,与陆学并称。著有《传习录》、《阳明先生乡约法》等书。《大学问》是王守仁的一部哲学语录,由其门人钱洪德辑录。此书成于嘉靖三年(1524),原是为解释有关《大学》中的几个问题而作。全书主要以“致良知”学说来阐述正心和格物的关系。认为物由心生,格物即是“正心。”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个人的“良知”推及于天下,以至于万物,就要存天理,去私欲,即“明德”等项,这样才能做到“天地万物为一体”。此书收入《王文成公全书》。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国学会出版《国粹丛书》本。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详《仲氏易》条。该书乃毛氏为答其门人邵廷采之问而作,据其所作《大学知本图说》敷衍之,大旨仍主王阳明“致良知”。

猜你喜欢

  • 经义知新记

    一卷。清汪中(1744一1794)撰。汪中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市)人,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诸生。七岁而孤,家贫不能上学,母亲邹氏授以小学、四子书。稍长,入书店当学徒,因此遍读经史百家,于是成为

  • 丽澞荟录

    十四卷。清代蒋超伯(生卒年不详)撰。此书是作者摘录书典,以类编目而成的札记。书中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考证经史,介绍一些方言、风俗、掌故等。此书以类编目,其中涉及风俗、掌故之类内容如“卧碑”、“帽顶”、“

  • 佛国记

    晋代竺法维(生卒年不详)撰。竺法维,很可能是晋代来华的一天竺沙门。所作《佛国记》一书,早已亡佚。《通典》卷一百九十三、《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水经注》卷一、《高僧传》卷二,均有引自《佛国记》一书

  • 陋轩诗

    四卷。清吴嘉纪(1618-1684)撰。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江苏泰州)人。少时家贫而多病,勤学苦读,但因遇明末战乱而弃学业。入清后,不言仕进,隐居家乡,自题其居室为“陋轩”,著有《陋轩诗》

  • 寿金盦石刻

    四卷。清斌良书。斌良字笠耕,官侍郎,其《抱冲斋帖》己著录。此其自书。第一卷临米芾小楷《千字文》。第二卷临陈子昂、赵松雪《感遇诗》。第三卷临赵孟頫《抚州永安禅院僧唐记》。第四卷缩临《兰亭序》,并赵孟頫十

  • 屏山堂诗集

    五卷。清方云卿撰。方云卿,生卒年不详,字怡云,号龙眠女子,安徽桐城人,吴询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嘉庆十三年(1808)刊本,书中有其夫吴询所作的序言,从序中可知方云卿略况:“其家风雅,以唐诗论宗”。

  • 周礼注疏献疑

    七卷。清许珩撰。许珩字楚生,江苏仪征人,诸生。工古、今体诗。《同治续纂杨州府志》有传。是书针对《周礼》之郑(玄)注贾(公彦)疏,提出疑问,阐明己见。书首有江藩序,颇有赞美之辞。卷一至卷七依次为:《序官

  • 阅史郄视

    四卷,续一卷,清李塨撰。李塨字刚主,蠡县人,康熙年间举人,官通州学正,从博野颜元游。李塨为学主张忍嗜欲,苦筋力,习六艺,讲世务。书中讲道:“王五公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持论

  • 北山小集

    四十卷。宋程俱(1078-1144)撰。程俱,字致道,衢州开化(今浙江衢州)人。以祖荫,补苏州吴江县主簿。后举进士,累迁将作监丞。又以撰述荐,迁著作佐郎。宣和二年(1120)进颂,赐上舍出身,除礼部郎

  • 江氏音学八种

    十三卷。清江有诰(?-1851年)撰。江有诰字晋三,号古愚。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恩贡生。一生无意仕进,杜门读书。曾概叹周秦以后,古音日失,便潜心音韵之学。始以顾炎武、江永、段玉裁之书为宗。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