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般涅集经疏

大般涅集经疏

三十三卷。唐代释灌顶(561-632)撰。灌顶,唐代僧人,天台宗五祖。俗姓吴,字法云。原籍常州兴义(今江苏省宜兴县)人,后迁临海章安(今属浙江省)。有“章安大师”,“章安尊者”之称。(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973页)父早亡,其母生他后仅三个月,既会“音句”,与其母同称佛、法、僧三宝。其母惊异,告之摄静寺慧拯法师。师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字”。(梁慧皎等撰《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7岁依慧拯出家于摄静寺,20岁受具足戒。至德元年(583),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为师,学习天台教观。随侍大师左右听讲《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后都由他整理成书,世称天台三大部。开皇十五年(596),随智到金陵(今南京)作《净名经文疏》,十七年(597)智寂灭后,移住天台山,主持弘法讲座。并将智遗书和《净名经文疏》等带去扬州献给晋王杨广,奉杨广之命,返天台为师举办千僧会,建国清寺。后去长安弘法。隋末社会刀兵四起,乃隐居山寺,潜心从事著述。此间编撰成《涅槃经玄义》二卷,《大般涅槃经疏》三十三卷。晚年移住会稽“称心精舍”,讲说《妙法莲华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的有《国精百录》四卷,《智者大师别传》一卷,《天台八教大意》一卷,以及《涅槃玄义》、《涅槃文句》、《观心论疏》、《真观法师传》、《法界次第观门》等典籍。成为我国古代史上佛教及佛教文化的名人。《大般涅槃经疏》亦称《涅槃文句》,原称智讲说,弟子灌顶集。至湛然始称顶法师撰并改为疏。此书为注南本涅槃。古作十卷,宋时开为十八卷,明代南藏作二十六卷,北藏始作三十卷。此疏一改序正流通三分法,而行科为五章,即一召请涅槃缘,二天演涅槃施,三示现涅槃行,四问答涅槃义,五折摄涅槃用。共解经主旨是:谓涅槃之教,为五时终极,味属醍醐,宗归秘藏。体称常住,以为如来施化。非生现生而毕竟无生,法王示寂、非灭现灭而常住不灭。不遗墙壁瓦砾之偏以明佛性,一贯藏通圆之众而说真谛。与天台主张三智三德亦合。顶师花费五年心血而成的此书,成为弘涅槃,扬天台,持法身,延慧命的研习天台者必读之物,影响很大。现常见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猜你喜欢

  • 虞乡县新志

    十卷。徐贯之、周振声修,李无逸等纂。徐贯之字慕曾,河南沁阳县人。山西陆军营务处衔署理虞乡县知事。周振声字裕如,河北宛平县(属北京丰台区)人,民国七年(1918)任虞乡县知县。李无逸字念闻,邑人。民国六

  • 经义正衡叙录

    二卷。清雷廷珍(1854-约1893)撰。廷珍字玉峰,贵州绥阳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曾在贵阳经世学堂主讲经术文学,又主持笔山书院讲席。廷珍拟著《诸经正衡》,此二卷,仅为其叙录。大旨分经义为

  • 诗识名解

    十五卷。清姚炳撰。姚炳字彦晖,钱塘(今杭州市)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亦以鸟兽草木分列四门,故以多识为名。其稍异诸家者,兼以推寻文义,颇及作诗之意尔。然孔子言鸟兽草木本括举大凡,譬如史备四时,

  • 四书本旨

    三十三卷。清韩逢吉撰。逢吉,字旋元,鄢陵(今河南鄢陵)人。著有《周易易简注》、《礼记辑要》、《传道秘录》、《河洛解》、《格物记》、《行习录》、《偶得录》、《顾諟录》等书。是编凡《大学》一卷,《论语》二

  • 平顺县志

    十卷。清杜之昂修,路跻垣、申昌先纂。杜之昂字坦如,河南扶沟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平顺知县。路跻垣字云衢,邑人,贡生。申昌先字耀如,邑人,贡生。平顺旧名青羊里,明嘉靖

  • 教养全书

    四十一卷。清应撝谦(生卒年不详)撰。应撝谦著有《周易集解》。本书分选举、学校、治官、田赋、水利、国计、漕运、治河、师役、盐法,凡十考。其体例略同于《文献通考》,节引史文、间参前人的评论。作者于文中亦作

  • 雁荡山樵诗集

    十五卷。明章玄应(约1475年前后在世)撰。玄应,字顺德,东瓯乐清(今浙江乐清)人。生卒年不详。恭毅公章纶长子。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南京礼、工二科给事中,累官至广东布政使。其孙朝凤任福建佥事

  • 吉金文录

    四卷。吴闿生集释。吴闿生,字北江,吴汝纶之子,安徽桐城人。吴氏善古文辞。书中辑集殷周彝器铭文共四百一十四编,附录汉唐以来镜铭四十四首,都为考释。吴氏虽非专精金石文字,然其中改订前人谬误,亦往往有可取者

  • 胶澳志

    十二卷,末一卷。民国赵琪修,袁荣穸纂。赵琪,掖县人,民国十四年(1925)任胶澳县长。按胶澳本属胶州即墨之一部分。自中外通商以来,因其地理重要,疆域分析,刚三十年。德国人租之于先,日本人占之于后,乃与

  • 小学类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教授六艺,故礼、乐、射、御、书、数都称为“小学”。汉代始以“小学”为文字训诂学的专称,隋唐以后,小学类的书籍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支。也有人将金石刻文、书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