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卷。明赵宽(1457-1505)撰。赵宽,字栗夫,号半江,吴江(今江苏吴江县)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第一,历刑部郎中、浙江提学副使,终广东按察史。著有《半江集》。此集在明正德间有王思诚刻
十六卷。明王守仁(1472-1528)撰。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平详见《阳明全集》(辞目)。是集为阳明五世孙王贻乐重编之本,凡十六卷。阳明全集(既《王文成公全书》)刻于明嘉
一名《燕泉何先生余冬序录》,六十五卷。明何孟春(详见《文简疏议》条)撰。此书体例近似王充的《论衡》。共六十五卷,分内、外二篇,内篇二十五卷,一至五卷多论君道,六至二十五卷多论古今人品。外篇三十五卷及又
一卷。清毛先舒(详见《声韵丛说》)撰。认为道德智能高,学识渊博的圣人深知生死存亡的奥秘。乾道变化,完美的人希望人性善良,恪守人伦纲常的人愿人性善良,只有为善之人,才会有美妙的来世。先舒欲主佛教之说,却
三卷。清陆奎勋(详见《陆堂易学》)撰。《今文尚书说》一书只解说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二十八篇,而置古文《尚书》于不顾。与元代吴澄《书纂言》体例相同。其书大旨在于订正蔡沈集传之阙失,多于字句之间加以推求,
一卷。清张琴编。张琴云南安宁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历任编修、给事中、江苏督粮道等官。书中所述系其父张浩存事迹。浩存字养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武举,官至福建漳州镇总兵。此书版本未详。
二卷。旧题宋苏洵(1009-1066)评。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秘书省校书郎,著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纂建隆以来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
十七卷。董仲舒(约前179-前104)撰。繁露亦作蕃露。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少治《春秋》,下帷讲学,三年不窥园。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举贤良,对以天人三策
二十一卷。清庄逵吉(1760-1813)校。逵吉字伯鸿,江苏武进入。嘉庆初年任县令等职。据庄逵吉自序载:“乾隆甲辰(1784),读《道藏》于南山之说经台,览《淮南内篇》之注,病其为后人所删改,质之钱别
一卷。清代知归子撰。知归子即彭际清或彭绍升之法号。知归子生平事迹详见《居士传》辞条。《善女人传》是知归子居士在撰写完毕《居士传》之后,就在家女信佛者择其较著名的汇集成书的佛教传记体史书。《善女人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