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札记
一卷。清范尔梅撰。本书卷首有靳璠小引,称赞范尔梅《尚书札记》“洞见大原,于训诂之外,别有见解,为五峰功臣。”靳氏此言,实乃溢美之辞,不可轻信。今观范氏此书,所论较为平庸,远远没有达到靳氏所吹嘘的那种高度。中间偶有可取之处,但谬误不实之处更众。而范氏所谓“《盘庚》三篇,其文晦涩,其事不足为后世法”,而欲删去《盘庚》之论,尤为荒谬。近代作五经节本者,亦大多受范尔梅影响。本书今存有康熙刊读书小记本。
一卷。清范尔梅撰。本书卷首有靳璠小引,称赞范尔梅《尚书札记》“洞见大原,于训诂之外,别有见解,为五峰功臣。”靳氏此言,实乃溢美之辞,不可轻信。今观范氏此书,所论较为平庸,远远没有达到靳氏所吹嘘的那种高度。中间偶有可取之处,但谬误不实之处更众。而范氏所谓“《盘庚》三篇,其文晦涩,其事不足为后世法”,而欲删去《盘庚》之论,尤为荒谬。近代作五经节本者,亦大多受范尔梅影响。本书今存有康熙刊读书小记本。
六卷。宋舒邦佐(1137-1214)撰。舒邦佐字辅国,一字平叔。江西靖安人。淳熙进士,授鄂州蒲圻主簿,旋改潭州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为官廉洁著称,其认为“吏蠹易滋,民冤难伸”。著有《双峰猥稿》、《厉
三卷。清胡笴撰。笴字东潭,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卷首有笴自序。序中称《朱子章句》依文训义,言简意赅,真能阐发《中庸》,但未尽《中庸》之蕴。其又认为,并非《章句》不足以尽《中庸》之蕴,而是《中庸》之
①六卷。明龚仲敏纂修,清张太升续修,董方大续纂。张太升,霁旭,辽东人,贡士。顺治五年(1648)任嘉祥县知县。董方大字集之,拔贡出身,邑膳生。考嘉祥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县令龚仲敏。龚志为初修,所取为《东
四十卷。宋魏仲举编。魏仲举,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书前题庆元六年(1200)刻于家塾。首列评论、诂训、音释、诸儒名氏一篇,自唐燕山刘氏至颍人王氏,共一百四十八家。又附以新添集注五十家
不分卷。日人曾根俊虎撰。曾根俊虎生卒年不详。同治、光绪时以海军大尉奉命驻扎中国。当时正值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之后,记清军平粤、平捻之书甚多,但书中多蔽官军之短,遗义军之长,成败利钝,颠倒颇多,
二十六卷。明吴士奇撰。士奇字无奇,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生卒年不详。该书随意抄录史文,上自《春秋》,下迄《元史》,杂采旧论,间以己意。有陈邦瞻、吴勉学
十卷。宋谢逸(生卒年不详)撰。谢逸,字无逸,临川(今江西临川)人。逸屡举不第,终生布衣。然其博学工文词,操履峻洁,为一时名士。与其弟谢并列“江西诗派”二十五人之中。曾作蝴蝶诗三百首,人盛传之,称其“谢
一卷。汉马融撰,清马国翰辑佚。郑玄师事马融,汉人家法,称述师说不嫌蹈袭,故郑玄《周礼注》不复别白马氏之说。但是郑玄于马氏之说有取者,有不取者。取者,如马注“立其两”:“立卿两人”;“以媺诏王”:“告王
二卷。近代尹桐阳(其生平未详)撰。是编卷一论《说文》六书之原始、六书指事之定律、六书象形之定律、六书会意之定律、六书转注之定律、六书假借之定律、《尔雅》为转注书之说明,《说文》转注定律之推广及应用、《
七卷。元杨銁(生平不详)撰。杨銁字信文,临江(今江西清江)人。是书系夏商周彝器文字之汇编,依《唐韵》编辑而成。共采金石器物三百零八件,凡四千一百六十五字,计上平九百五十七字,下平六百八十二字,上声一千